传闻吉利拟改建沈阳原上汽通用工厂,以缓解银河产能压力

《旧厂改造救急,银河销量像开闸,产线却像堵车——吉利的这步棋能走稳吗?》

吉利旗下银河系列车型销量像开闸似的往外涌,数据让人眼睛一亮:2024年整年卖出49.4万辆,增长接近八成;进入2025年,十月单月再创新高,达到12.7万辆,年比增长一倍多。

可销售成绩单背后是一连串让人紧张的现实:订单来得快,产能跟不上,交付压力像锅盖一样压在车企头上。

面对这种局面,这家造车巨头没有选择大规模新建厂房,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停摆的老厂,把“改造”当作首选方案,用最短的时间补上供给缺口,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算盘和风险?

传闻吉利拟改建沈阳原上汽通用工厂,以缓解银河产能压力-有驾

沈阳怀旧厂区的故事说来有点戏剧性。

原上汽通用在沈阳的北盛工厂第三期产线自2024年2月全面停产,厂区一段时间里显得有些落寞。

到了今年5月,当地国资全资控股成立了沈阳吉驰汽车有限公司,打算投入8.9亿元对这块地进行招标改造。

对外界来说,这看起来像是把旧房翻新变成了救急的“快捷键”:不需要盖新楼、不需要跑审批、可以迅速复产,以缓解银河车型产能紧张的现状。

银河家族的受欢迎程度并非偶然。

银河M9、银河A7和星愿等新车接连火爆,订单像潮水一样上来,现有的几处生产基地几乎都在满载:台州临海、陕西宝鸡、湖南湘潭、贵州贵阳和钱塘基地,这些地方大多采取燃油车与新能源同线生产的方式,生产节拍被混合车种的工艺牵制,短期内难以把产量拉升到能匹配市场需求的水平。

为了争分夺秒,该集团把目光放在改造现有厂区、启用双班生产和技术升级上,企图在短时间内释放更多产能。

高层的口径强调理性判断。

董事长李书福公开指出,当前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企业需要转向资源整合与合作,不应盲目重复盖厂。

企业方面的负责人也表示,会通过产线调整和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设备利用率,部分基地已经实行双班制,夜间生产成为常态。

具体操作中,沈阳厂的改造被视作一张立竿见影的牌,路特斯武汉工厂的闲置产能同样在筹划之中,通过对生产线进行改装,这些地方很快就能投产银河车型。

海外合作而非单打独斗是另一条重要线索。

该集团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前九个月新能源车出口同比增长214%,在英国市场推出了右舵版的银河EX5,显示出进军国际市场的决心。

行政总裁桂生悦强调,要善用全球剩余产能,举例来说,与雷诺合作,利用其在巴西的工厂生产吉利品牌产品就是避免盲目扩张的一种策略。

把资源铺开在合适的地方,既能分散风险,也能缩短交付链条,这个逻辑对业务扩张很有帮助。

把旧厂翻新成“临时保增长”的要点并不止于把机器搬进车间。

改造工程涉及产线改造、工艺升级、员工培训和品质监控,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交付节拍。

改造速度和质量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过快可能引发质量波动,过慢则无法应急。

对供应链来说,订单增多会把零部件供应链推到前台,尤其是电池、电控和关键半导体元件,如果上游配套跟不上,即便车间24小时转动也难以把车交到消费者手中。

从历史背景看,国内汽车产业曾在过去十几年里经历过一波又一波的扩产热潮,很多厂区当时盲目上马,导致了产能过剩。

现在市场趋于成熟,消费者选择更多,企业不得不更慎重地安排产能布局。

把老厂唤醒、和其他车企互借产能、与海外工厂合作,这些策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显得务实。

集团内部把这套做法比作“打补丁而不是重建大楼”:用现成的空间、现成的设备、现成的人员,通过改造和再培训迅速恢复产出。

工厂改造背后还有更复杂的人事和行政推进工作。

地方国资出面成立公司,对接中央和地方审批,招投标、环保验收、设备搬迁、技改项目报批等一系列流程都必须按程序来。

对当地经济来说,工厂复活意味着就业和税收,政府自然愿意提供便利。

对企业而言,地方配套和政策支持能缩短改造周期,这也是为什么沈阳被列为优先选项之一。

车间内的故事比官方通报更接地气。

改造现场工人打趣说,旧厂房像个沉睡的老人,改造团队像打针一样让它慢慢苏醒。

车间主管会在进线前和技术人员一起站在涂装线边,盯着每一道焊点。

有人对着计划表念叨:“要是能把改造期缩短十天,下个月的交车名单就不会那么焦虑。”这种接地气的表述透露出产线管理的现实压力,也反映出企业在细节处做了大量的准备。

走出工厂大门,市场和经销端的动向也值得关注。

传闻吉利拟改建沈阳原上汽通用工厂,以缓解银河产能压力-有驾

经销商面对热销新品,欢迎是一半,担忧是一半:热销意味着高提成,但交付延迟会让客户耐心耗尽。

为防止退单和口碑受损,企业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在优化交付优先级,把提前下单的客户纳入优先名单,采取更灵活的金融支持和提车方案来稳定渠道情绪。

从行业视角看,这种把旧产能盘活的模式有其示范意义。

很多车企在增长周期中面临同样难题,这类“修旧利废”的做法节约时间和资金,适合在高波动、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下使用。

不过,长期的解决之道仍然离不开供应链本地化和全球产能布局的平衡。

若仅靠改造与加班来应对持续的高增速,会把供应链压力和员工负担同时放大。

技术改造的投入并非小数目。

沈阳吉驰计划投入的8.9亿元只是启动资金的一部分,后续涉及设备采购、产线调试和员工培训的费用会持续出现。

企业在预算分配时,既要算清楚改造回收期,也要评估改造能增加多少合格产能。

管理层内部有过多轮讨论,关键议题包括改造后的产能利用率、质量稳定性和长期运营成本。

把目光从短期销量转向长期效率,才是这场改造行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国际化布局的步伐也给整件事增加了变量。

出口在前九个月增长了214%,这说明海外市场需求也在推动出厂数字。

右舵车型进入英国市场,意味着产品的适配和法规合规工作非常到位。

若海外订单继续增长,厂区的改造就不仅仅是填补国内缺口,还必须考虑全球交付网络的承载能力。

利用雷诺在巴西的生产能力可以缓解局部压力,但跨国生产也会带来物流成本、关税和品牌管理上的新问题。

质量控制是任何产线扩能必须盯紧的核心。

改造之初,项目团队会把试产阶段拉长,把每一台下线车辆的检测流程做得更严。

若在赶产的过程中放松检验,后续召回或返修的成本可能远远高于短期内的销量收益。

企业把“速度与质量”的天平摆放得非常慎重,生产节奏一旦偏快,售后就会被推到前台,这对品牌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消费者角度的反馈也很关键。

部分买家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提车照并表达期待,另一部分则在询问交付时间和售后承诺。

企业的公关团队在一线积极回应,发布交付计划、解释改造进度并提供更多透明信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感。

公开的数据和主动沟通帮助缓解部分负面情绪,使客户更愿意等待。

这场改造行动还有一个社交媒体的维度。

网友们对旧厂改造的故事表现出浓厚兴趣,不少帖子围绕“老厂翻新”“临时解套”展开讨论,热度带动了品牌话题。

某些技术博主在视频中走访车间,把改造进度和生产细节做成短片,吸引了大量点赞和转发。

媒体关注度不仅带来品牌曝光,也把公众监督的目光引到了生产质量和员工工作环境上。

回到最初的问题:把旧厂改造成应急产线,这步棋到底能走稳?

从短期角度看,改造能在较短时间内释放一部分产能,缓和交付紧张的局面;在供给链较为配合的前提下,双班制和技术升级可以进一步提升小时产出。

长期来看,这种方式需要和供应链本地化、海外产能配比相结合,以避免把问题推迟到未来某个更难以解决的时间点。

管理团队必须在效率、质量和员工承受度之间持续寻求平衡。

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还没结束,读者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当经销商,会愿意在热销车型上继续接单等待,还是转而推别的品牌以保证业绩?

每个选择背后都牵动着供应链、营销和品牌口碑的不同走向。

改造老厂是张务实的牌,能否成就长期胜势,关键还在于后续的执行和整体布局。

如果读者愿意参与讨论,不妨留下你的看法:你觉得用旧厂解燃眉之急,是聪明的权宜之计,还是风险被掩盖的权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