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十一月,空气里带着一丝潮气。
发布会现场,灯光打在舞台中央,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站在高饱和度的“电掣黄”身旁,语速飞快,像是在赛跑,唯恐参数赶不上市场的风。
台下观众刚适应他的技术术语,价格已被“嘎嘣脆”地甩了出来——11.58万到13.18万,比喝下一口冰美式还刺激。
一切都精确得像理工科答卷,容不得多余的废话。
这是零跑Lafa5的预售发布会,但你很难在现场找到热泪盈眶的“梦想时刻”,只有参数和成本像钞票一样被拍在桌面上。
你很难不怀疑,如果给曹力一台心电图仪,他会用来测算电池快充的曲线,而不是用户的情绪波动。
如果你是零跑的市场部员工,此时该怎么做?
是跟着工程师念KPI,还是偷偷在角落里练习“生活方式”营销的稿件?
会不会觉得,自己就像一颗被夹在齿轮里的螺丝——负责把“个性”拧得刚刚好,不太松,也不太紧。
这场发布会,不像一场汽车新品秀,更像一次理性的成本优化会议,年轻、个性、自由这些词,在场内飘荡,却很难撞击到情绪的高潮。
零跑还是零跑,Lafa也还是零跑。
这句看似重复的话,背后藏着一组冷静的证据链。
主角是“硬核”,配角是“尝试变软”,而剧情设置没有反转——只是多了一层包装。
零跑自豪于研发人员占比80%,自研自造占整车成本65%。
它的舒适区是技术与降本,产品力比情怀重要。
Lafa5的到来,像是在硬壳上抹了一层软糖,尝试让其对年轻一代的胃口更合拍。
市场摆在眼前,一片明晃晃的证据:新能源汽车的主力正在年轻化。
90后购车占比34%,00后逐渐成为主角。
76%的家庭购车决策权在女性和年轻人手里。
需求很清楚——高颜值、运动感、性价比、智能化、个性化。
你如果还在讲“企业梦想”,很快会被冷静的消费者用现有的功能清单反问:“你做到了哪些?”小米SU7靠米粉狂欢带动销量,何小鹏开始聊浪漫,李想强调私人空间……对比之下,零跑的长板是“讲参数”,短板是“讲故事”。
但话说回来,市场需要故事吗?
如果故事太多,反而让消费者怀疑“硬货”是不是不足。
零跑的逻辑很简单也很冷静: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
曹力在群访时说得极其本色,Lafa5不是盲目追潮流,而是在个性和实用之间找平衡。
“我们有100万用户,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刚需,什么是补充性和个性化的。”这不是自夸,更像嫌疑人在警局面对询问时递出的证据袋——干净利落,毫无废话。
价格区间摆开,Lafa5直面的是11万到13万的市场空白。
宝马i4、奔驰CLA、奥迪A5L Sportback都在30万到50万,蔚来ET5、小鹏P7+起步也在20万。
唯一针锋相对的是小鹏MONA M03,价格差不多,主打性价比和智驾,上市12个月交付18万辆。
市场冷酷,你给出什么,用户就用销量来反馈。
曹力说Lafa5“没什么竞争对手”,不无底气,但理性推演下来,好而不贵才是年轻人的最大情绪价值。
互联网拉平了认知,年轻人要“科技平权”、“审美平权”,轿跑的低趴姿态和亮色调,能让他们在城市街头拥有“被路人赞叹酷炫拉风”的瞬间。
但这不是无条件的狂欢。
零跑的“优衣库”式理念,“半价理想”的公开秘密,归根结底是把性价比和技术做到了极致。
Lafa5固然在外观和智能配置做了升级,但底层逻辑还是硬核。
副总裁周颖说得一针见血,“大家都年轻过,感性之后还是会落到理性,最终要回到产品力。”你可以聊个性、自由、风格,但如果产品不够硬,聊情绪价值就是“自说自话”。
这番话,没有营销的夸张,只有冷静如法医报告的定律。
说到这里,不妨停下来想想——零跑靠什么活下来?
靠什么继续往前走?
如果用刑侦的思路来“验尸”,会发现尸体上的指纹清晰可见:一是死磕研发,二是成本控制,三是精准产品定位。
情绪价值,不过是一层皮,剥开之后,还是一具结构合理的躯壳。
理性到骨子里,不见得是坏事,毕竟市场不需要诗人,用户需要跑得快、修得少、买得起的车。
零跑不讲故事,讲证据,这可能是对“情怀营销”的最大反讽。
当然,这种极致理性也有副作用。
现场气氛常常像实习医生第一次进手术室,大家都懂原理,但没人敢多说一句“我相信奇迹”。
理工科基因是优势,也是“社交障碍”。
别家车企张口闭口未来愿景,零跑则像法医鉴定书,精准、冷静、毫不煽情。
偶尔自嘲一句,“我们就是那个只会算账的技术宅”,反而会赢得部分用户的信任。
毕竟,现实不是连续剧,没有主角光环,只有成本表和产品迭代周期表。
但——如果你是站在消费端的年轻人,会不会想要多一点“故事”?
毕竟,在城市夜色下,轿跑的姿态不只是移动工具,更是某种身份投射。
零跑的理性,能否被“软化”,让产品和用户之间多一点情绪的流动、少一点参数的冷漠?
这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市场心理的博弈。
Lafa5在产品力上给了足够多,但“个性”和“共鸣”是不是能靠算法和市场报告精准推算出来?
这是个待解的谜。
最后,把这场“变软”的努力拉回到现实。
零跑的底色还是硬的,Lafa5就像硬壳上新涂的亮色漆,既没有掩盖结构,也没能彻底“软化”品牌气质。
月销破万的目标,听起来像案件结案的数字——有证据,有逻辑,有预期,但还差点温度。
问题是:在一个故事泛滥、情绪价值被反复开发的市场里,会不会有一天,“硬核”才是稀缺品?
又或者,等年轻人经历了几轮“软包装”的溢价后,反而会转身拥抱那些只讲证据、不讲情怀的理性品牌?
现场的灯光会熄,数据会被归档。
但这场“变软”的尝试,值得每个市场参与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底色”——到底是硬,还是软?
或者,其实两者都不是答案,真正的“证据”,在下一个发布会现场等着我们去挖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