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会上那段令人瞠目结舌的碰撞视频,彻底撕裂了汽车行业营销的遮羞布。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以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对撞,结果理想i8“毫发无损”,而那辆重卡却离奇地四轮腾空,驾驶室诡异地倾倒在理想i8的前车窗上。这出本应彰显极致安全的“大戏”,瞬间演变成一场关于真实与信任的“罗生门”,其荒诞程度足以载入营销史册。
事件发酵之快,犹如野火燎原。被撞的乘龙卡车,其官方抖音账号迅速以一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的硬核回击,直接将理想汽车推上风口浪尖。紧随其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卡车所属品牌方)发布严正声明,字字珠玑,直指理想汽车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视频,已构成严重侵权,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声明的核心在于,理想汽车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如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车辆是否过检)和场景环境(测试场地状况、车速、驾驶状态),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设计了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了与公众认知严重偏差的碰撞视频。这不仅是对乘龙品牌形象的恶意贬低,更是对广大消费者知情权的严重误导,甚至可能制造潜在的安全隐患。
面对指控,理想汽车则坚称测试由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研全权委托,测试车辆随机采购,整个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并高调邀请“复测一把,直播都行”。中国汽研也出面证实测试过程符合标准,但同时强调,本次测试属于车辆开发验证,并非公告准入测试。这种“符合标准但非强制性”的微妙表述,恰恰暴露了当前行业监管的灰色地带。双方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这场争议已远超技术范畴,它深刻拷问着汽车营销的伦理底线,以及消费者信任的脆弱基石。
此类“技术表演化”营销并非孤例,而是科技产品过度营销的通病。回溯历史,从上世纪末保健品市场充斥的“科学背书”和“技术突破”谎言,到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时期,无数“黑科技”在发布会上被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产品交付后却无法兑现承诺,最终引发大规模用户投诉和信任危机。这些过度营销者无一例外地利用信息不对称,将部分技术能力无限放大,甚至不惜编造虚假场景,模糊了“技术展示”与“营销表演”的界限。其结果是,消费者信任被反复透支,最终促使监管部门不得不出手,通过修订《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类似的挑战。当碰撞测试这类本应严肃、客观的安全验证,被异化为吸引眼球的营销噱头,其背后隐藏的测试条件不透明、结果解读选择性等问题,便会迅速侵蚀消费者对品牌乃至整个行业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受损,修复成本极高,甚至可能导致消费者转向更注重诚信和透明的品牌。行业内盛行的“拉踩营销”和“虚假对比”更是火上浇油,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任危机。
这场争议的影响远不止于车企本身,它如涟漪般扩散,波及整个汽车产业链中的隐形利益相关方。首当其冲的是零部件供应商。他们的声誉与订单量直接受主机厂营销策略的影响。若主机厂因虚假宣传引发争议,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整车销量必然下滑,进而直接削减零部件订单。供应商的研发投入也可能因市场不确定性而趋于保守,甚至面临“躺枪”的风险——即便自身产品质量过硬,也可能因主机厂的不当营销而声誉受损,且在信息披露和争议解决中缺乏话语权。
此外,二手车市场可能因特定车型安全争议而面临估值波动,消费者对“事故车”的担忧会进一步加剧。保险公司在处理因此类宣传引发的事故理赔时,也可能遭遇责任认定难题,因为“非公告测试”的法律效力模糊,使得事故责任划分变得复杂。这些都揭示了行业在透明度和责任认定方面的深层问题,以及监管在应对新兴营销手段时的滞后性。
汽车营销的未来,必须彻底告别“表演”,回归透明与诚信的本质。理想与乘龙的争议,是行业重塑消费者信任、加速监管趋严的绝佳契机。行业协会应立即牵头制定统一且强制性的“技术展示标准”与“透明披露机制”,明确所有用于营销宣传的技术测试场景、车辆状态、数据采集与公开的要求。所有此类视频和数据,必须强制性进行第三方独立复核,并要求企业公开测试的全过程细节,包括但不限于碰撞角度、速度、车辆改装情况等关键信息。这可以借鉴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高风险行业的严格审批和透明披露制度,确保技术宣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监管部门更应主动出击,加强对汽车营销行为的规范。对于采用极端场景进行宣传的企业,应要求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对比数据,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建立消费者参与式监督平台,鼓励消费者对车企的技术宣传进行质疑和举报,提升消费者辨别能力,让“聪明人一眼看出假”成为常态。
汽车营销的本质是传递价值,而非制造幻象。当安全不再是营销的噱头,而是产品实力的真实体现,当技术创新不再是“表演”的道具,而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利器,汽车市场方能真正行稳致远。否则,每一次“精彩”的营销表演,都将是行业信任的又一次崩塌,最终将所有参与者拖入无底深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