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有大动作!学比亚迪砍成本,费用率直降4个点,但电池整合遇大难题
近上海车展有个怪现象:合资车突然都学新势力搞配置,国产车反而被逼得卷价格。为啥?因为产品越来越像,品牌快分不清了,价格成了唯一杀招!
吉利汽车显然看懂了这局。去年开始,这家国产巨头悄悄搞了一场“大瘦身”——把分散在各个品牌的研发、采购、生产统统收归集团统一管理。极氪管领克,几何并入银河,采购公司大合并,研发团队也集中到吉利研究院。这波“削藩”操作,效果立竿见影。
亮眼的是财务数据:2024年吉利总费用率从18.1%压到15%,今年一季度再降到14.3%!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卖100块车,成本比两年前少花近4块。要知道,比亚迪去年总费用率也就12.8%,吉利这次是真的把“减肥”做到了位。
为啥要这么拼?看看比亚迪就懂了。人家靠“弗迪系”五兄弟(电池、动力、科技、视觉、模具)把核心零部件攥手里,品牌只管搞设计营销。结果呢?去年车均价降了1.5万,毛利率反而升到22.3%!吉利显然想复制这套“平台化打法”。
但吉利这盘棋,走到电池这儿卡壳了。年初成立吉曜通行想整合电池业务,结果发现自家电池公司关系太复杂:威睿电动在极氪报表里占20%收入,挪走影响股价;时代吉利有宁德时代股份;耀宁科技甚至算“表亲”公司。头疼的是极氪——现在可是吉利资本市场的“亲儿子”,把电池业务抽走,投资者能答应?
更麻烦的是动力总成。极光湾科技是跟沃尔沃的合资公司,总部在瑞典,主要服务海外市场。吉利销量主力在国内,想整合这摊子,就像隔着太平洋指挥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你看,吉利费用率是降下来了,但毛利率今年一季度只有17.7%,比比亚迪差一大截。核心零部件整合不顺,规模效应就起不来。价格战打到下半场,光靠“节流”不够,还得在“开源”上破局。
这场内部革命,吉利已经跑赢半程。但真正的硬仗,或许才刚刚开始——当合资车企带着价格杀招反扑,吉利的“价格力”能撑多久?答案,藏在那些还没理顺的电池和发动机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