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白了,这玩意儿的设计思路就突出一个抽象。
上一期我们聊了中系这台CCKW 353(M45),很多人觉得不过瘾,说我没把它的精髓讲透。
那今天,咱们就继续,把这台低权重房里的“行为艺术大师”给扒个底朝天。
我得先下一个暴论:这台所谓的防空车,它在游戏里的核心价值,根本不是防空,也不是打陆战,而是作为一种筛选机制,精准识别出两类玩家——极致的混沌乐子人和极致的功利主义者。
而你,属于哪一种?
一、关于生存:一张通往车库的单程票,还带VIP快速通道
我们先来聊聊这台车的生存哲学,或者说,它到底是怎么做到开出车库还没散架的。
答案很简单:靠信仰。
这车的防护,约等于零。
真的,就是零。
数据上说,驾驶室前方3毫米钢板,车门3毫米结构钢。
这是什么概念?
我给你翻译翻译,这大概就是你家厨房不锈钢水槽的厚度,甚至还可能薄一点。
这意味着,任何,我是说任何,来自正前方的直射火力,哪怕是敌方侦察车上那挺7.62毫米的小口径机枪,都能把你驾驶室里的倒霉蛋连人带方向盘一起打包送走。
这已经不是装甲了。这是对物理学的一种蔑视。
车体后方那个敞篷平台,设计师可能觉得过意不去,象征性地加了几块薄钢板,等效厚度不足10毫米。
这玩意儿的作用,大概就是防止炮手在行军时被路边飞来的小石子砸到脚后跟。
至于炮弹破片?
别闹了,人家炮弹破片也是有尊严的,穿透这层铁皮简直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唯一有点“装甲”概念的,是炮手宝座周围那圈6毫米厚的钢板。
它能干嘛?
大概能防一防手枪弹,或者距离很远的机枪流弹。
但凡对面是个有12.7毫米重机枪的家伙,比如另一台M45,那这块钢板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告诉你子弹是从哪个方向打穿你的。
它更像一个弹着点观测板,而不是护盾。
至于顶部?
敞篷的,360度全景天窗,让你和敌人的航弹、机炮、乃至从天而降的鸟粪亲密接触。
其余的乘员?
哦,他们是露天席位的观众,全程见证自己是如何在一瞬间化作绚烂的烟花。
所以,这台车的生存现状是什么?
它就像一个穿着纸衣服参加篝火晚会的老哥。
任何一点火星,都能让他瞬间升华。
在战场上,你开着它,就等于在脑门上贴了六个大字:“向我开炮,优先”。
你的存在,就是对敌人炮手KPI最直接的贡献。
生存能力差?
不,这已经不是差了,这是一种献祭。
一种用自己的快速阵亡,来点亮敌人位置的伟大牺牲。
(插一句,开这玩意儿的玩家,心脏一定很大。我是说,真的很大。)
二、关于机动:一头嗑了药在冰上跳舞的野牛
聊完它那跟没有一样的防护,我们再来看看它同样魔幻的机动性。
一台94马力的GMC发动机,拖着一个8吨重的卡车底盘。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老牛拉破车?
但你别忘了,这破车上除了四根大管子和一个准备随时牺牲的炮手,基本就是个空壳子。
所以它的推重比,居然达到了还算可以的11.8马力/吨。
这带来了一个非常割裂的驾驶体验。
在公路上,它直线加速性能不错,64千米/小时的极速让它能像个脱缰的野狗一样跟着大部队甚至冲在前面。
你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很快,我很强,我能秀。
但问题是,这玩意儿重心高得离谱。
一个将近3米高的卡车,顶着一个沉重的四联机枪炮塔,它的物理特性就注定了它是个杂技演员。
急转弯?
等于主动申请侧翻。
想在复杂地形里玩蛇皮走位?
等于主动拥抱大地母亲。
那个巨大的转向半径,让你在狭窄的城市街道里,感觉自己像个试图钻进老鼠洞的大象,充满了无力感。
讲白了,它的机动性是一种陷阱。
它用不错的直线速度引诱你浪,然后用糟糕的转向和稳定性惩罚你的每一次冲动。
你必须像个开了几十年的老司机一样,对地图的每一个坑、每一块石头、每一个斜坡都了如指掌,提前规划路线,预判走位。
不然,你不是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在牛顿的棺材板下。
更要命的是,它在软质路面上的表现。
什么泥地、雪地、沙地,对于这台六轮驱动的“越野卡车”来说,就像是胶水。
速度骤降,转向更是一坨浆糊。
你眼睁睁看着自己从一匹奔跑的野马,瞬间变成陷在泥潭里挣扎的猪。
所以,这台车的机动,不是让你穿插迂回的。
它的作用是,让你用最快的速度,赶到那个你选好的、风景优美的、适合当靶子的位置上。
然后,开始你的表演。
三、关于火力:一场持续18.2秒的工业噪音与金属风暴
终于,我们来到了这台行为艺术装置的核心——它的“武器”。
四联装的12.7毫米M2HB重机枪,江湖人称“勃朗宁电锯”。
单管射速575发/分钟,四管齐射就是理论上的2300发/分钟。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就是物理意义上的“金属风暴”。
这就是工业时代版本的“泼妇骂街”。
当你的四根管子同时开火,整个屏幕都在震动,你的耳机里充满了撕裂空气的咆哮。
那种感觉,无与伦比。
你不再是一个车长,你是一个交响乐指挥家,而你指挥的,是一曲由火药和弹壳谱写的死亡重金属。
3200发的备弹量,让你拥有了在低级房里堪称奢侈的持续输出能力。
你可以对着天空肆无忌惮地泼洒弹雨,构筑一道任何新手飞行员都不敢轻易穿越的死亡之网。
你可以对着草丛、对着房子、对着一切可疑的目标进行火力侦察,用密集的弹幕把可能存在的敌人“逼”出来。
它的穿甲燃烧曳光弹,100米距离能击穿8毫米装甲。
这数据看着很可怜,但你要知道,低级房里多的是各种“薄皮大馅”的侦察车、自行火炮,甚至是某些早期坦克的侧后。
这8毫米的穿深,配合上燃烧效果,正好是它们的克星。
打不穿正面?
没关系,绕到侧面,对着发动机一顿猛灌,对面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打火机。
如果你换上纯穿甲弹,100米22毫米的穿深,更是给了你挑战一些轻型坦克的勇气。
是的,你依然是个脆皮,但你是一个能把对面也变脆的脆皮。
然而,爽点之后,就是痛点。
这个“然而”非常重要。我是说,这事儿真的、真的很重要。
18.2秒的换弹时间。
在你打光一个200发的弹链后,你的炮手需要花整整18.2秒,像个笨拙的仓库管理员一样,吭哧吭哧地更换四个弹箱。
在这18.2秒里,你就是全场最靓的靶子,一个不会还手的铁棺材。
这18.2秒,足够一架俯冲下来的攻击机把你舔成筛子;足够一辆轻坦绕到你身后,给你来个亲密接触;足够敌人的火炮根据你的弹道,给你来一轮精准覆盖。
所以,这台车的火力哲学,不是“发现即摧毁”,而是“规划与爆发”。
你必须像个仓鼠一样,精打细算自己的每一发子弹。
什么时候该短点射节省弹药?
什么时候该全速泼水压制敌人?
什么时候应该提前换弹,哪怕弹链里还有几十发?
这考验的不是你的瞄准,是你的节奏感,是你对战局的预判能力。
结论:一台献给疯子们的赞歌
所以,CCKW 353(M45)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不是一台好车,甚至不是一台合格的车。它浑身都是缺点,每一个缺点都足以致命。
但它,是一台好玩的车。
它把“高风险、高回报”这个概念,用一种最极端、最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
它逼着你放弃对生存的幻想,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时机的捕捉和对火力的宣泄上。
开着它,你体验到的不是运筹帷幄的快感,而是在刀尖上跳舞的刺激。
每一次成功击杀,都伴随着“我居然还活着”的庆幸;每一次暴毙车库,都伴随着“草,真刺激”的感叹。
它为功利主义者提供了一个快速刷分的玩具,因为它吸引火力的能力无人能及,队友跟在你后面能捡到无数人头。
它也为混沌乐子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舞台。
他们不在乎战绩,不在乎输赢,他们只想开着这台敞篷卡车,放着最嗨的音乐,用2300发/分钟的射速,告诉整个战场:
爷来了,爷很可能马上就走,但爷在的每一秒,你们都别想安生。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但又该死的迷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