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7月狂销33.8万辆!自主品牌挑大梁

自主品牌销量占比突破63.5%

7月份,上汽集团的整车销量达到了33.8万辆,比去年同期猛增了34.2%,已经连续第七个月保持增长势头。今年1到7月,上汽累计批发销量已经达到了239万辆,同比增长了15%;而终端零售交付量更是冲到了256.7万辆。

在如今中国车市价格战打得火热的情况下,这份成绩单背后其实有一个大变化: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历史性地突破了63.5%,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卖出去三辆上汽的车,就有两辆是咱们中国的品牌。

上汽7月狂销33.8万辆!自主品牌挑大梁-有驾

上汽销量持续增长

“七连涨”背后,其实是一场悄悄发生的结构性大变化。

上汽今年单月的销量增长达到了34.2%,这不仅是他们今年最高的增幅,而且比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速整整高出一倍多。在2025年车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这个老牌车企竟然爆发出这么强的势头,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这可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连续七个月保持正增长的结果。这说明上汽在产能调整和销售渠道拓展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当整个行业还在受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时,上汽通过本土化策略稳住了局面,为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销量猛增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汽正在经历的一场“静水深流”的品牌变革。比如7月份,上汽自主品牌卖了21.4万辆,同比增长了39.4%,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集团整体的平均水平。以前大家总觉得上汽是“合资为主、自主为辅”,但现在这种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了。

像荣威和名爵这些品牌,推出的纯电SUV RX9和智能轿车MG7,凭借高性价比和更贴近本地消费者的设计,成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品的忠诚度,从去年的55%已经提升到了68%,这也说明了自主品牌正在持续发力,增长势头十足。

上汽7月狂销33.8万辆!自主品牌挑大梁-有驾

新能源赛道领跑者

新能源赛道现在真是火得不行,大家都在疯狂冲。

电动化这波风,全球都在刮,上汽在新能源这块儿干得可漂亮了:7月份光是新能源车就卖了11.7万辆,比去年同期猛增了64.9%。前七个月加起来已经卖了76.4万辆,增速达到43.5%,这速度让整个行业都看傻眼了,毕竟这是个传统大厂,转型这么果断,确实有两把刷子。

为啥能这么牛?关键还是技术储备转化成了市场竞争力。比如智己L6用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40%,而且上汽已经在6月份建好了新一代固态电池的量产线。充电网络方面,上汽自己建的超充站已经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用户对充电便利性的评价也是行业里最高的。

在产品布局上,上汽走的是纯电和混动两条腿走路,效果特别明显。纯电车型占了整体销量的六成以上,像上汽大众的ID系列、荣威Ei5,单月销量都突破了2万辆。而插电混动车型则在三四线城市表现抢眼,名爵HS PHEV的销量同比上涨了75%。

更厉害的是,上汽新能源的增长速度现在已经超过了特斯拉中国同期的水平,大概高了40%。他们还针对中国路况做了很多优化,比如续航算法,实际跑出来的里程比标称值高出10%左右,这种本土化定制,真的是拿捏住了市场。

上汽7月狂销33.8万辆!自主品牌挑大梁-有驾

上汽出海破局之道

“全球棋局”的破局之道,其实就藏在上汽的海外布局里。

最近,欧盟那边搞了个反补贴调查,对中国车企有点压力。但上汽偏偏在这时候表现得很稳,7月份光是海外销量就达到了8.2万辆,真是挺住了一波风浪。

欧洲现在成了上汽出海的关键战场。上半年,MG品牌在欧洲卖了近18万辆车,特别是HEV混合动力车型,特别受欢迎。比如在西班牙,MG HS直接拿下了PHEV市场的销量冠军;在英国,MG ZS Hybrid+更是以19.7%的市场份额,把丰田Yaris都给比下去了。

这背后靠的是“本地化”战略,也就是所谓的“Glocal”——在发展中国家主推便宜实用的燃油车,在发达国家则主打高端电动车型。为了避开欧盟的关税壁垒,上汽还在匈牙利建新工厂,预计2026年就能投产了。

上汽已经在海外市场摸爬滚打了24年,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经卖到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超过600万辆,连续8年都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冠军。从以前只卖车,到现在开始输出技术标准,上汽真的为中国车企蹚出了一条路子。

上汽7月狂销33.8万辆!自主品牌挑大梁-有驾

打造技术护城河

咱们来聊聊上汽是怎么打造自己的“技术护城河”的。

过去十年,上汽砸了1500亿在研发上,换来的是2.6万多件有效专利,覆盖纯电、混动和氢能三大平台。这说明他们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条赛道上,已经建起了很坚固的“技术壁垒”。

而且上汽走的是开放路线,不搞技术封锁,也不做封闭的小圈子。比如他们跟华为一起搞的“尚界”品牌,首款车H5已经出现在工信部的新车名单里了。纯电版续航能跑到655公里,增程版甚至能达到1300公里,这数据挺能打的。

还有MG和OPPO合作做智能互联,荣威和火山引擎一起用豆包大模型,这些合作都在不断拓展技术的边界,让车子变得更聪明、更智能。

在自动驾驶方面,上汽已经实现了从L2到L4级的量产能力。7月26号,上汽成了行业里唯一一家同时拿到乘用车和商用车“双牌照”的企业,这说明他们在智能网联汽车这块儿,确实走在前面。

另外,上汽的技术实力也改变了传统的合资模式。比如上汽奥迪的合作中,奥迪把整车的核心数字技术和电动技术都交给上汽来做,自己专注在设计和品质上。这种“新合资模式”,也标志着中国车企正在从过去的跟随者,变成现在的引领者。

上汽7月狂销33.8万辆!自主品牌挑大梁-有驾

中国汽车技术崛起

结语:

傍晚的安亭汽车城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在对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包进行测试。这个黑色的模块,能量密度提升了40%,标志着中国车企第一次在电池技术上真正超越了日韩企业。不远处,一辆写着“尚界H5”的试装车正在进行最后的路测——这是上汽和华为联手打造的新车,首次把城市NOA智能驾驶系统带进了15万到25万元的主流市场。

63.5%的自主品牌占比、64.9%的新能源增速,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用市场换技术”到“用技术创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当上汽奥迪E5 Sportback搭载着中国的智能驾驶系统下线时,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互动话题:你认为,自主品牌能在三年内打破30万以上高端市场外资的垄断吗?

支持观点:技术积累已经到了临界点,比如智己L6的固态电池车型,已经摸到了40万的门槛;

反对观点:品牌溢价需要时间积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中立观点:在新能源赛道上可能有机会超车,但在燃油车高端市场,短期内还是很难撼动外资的主导地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