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路上还经常看到那种新能源车,开得特顺畅,能感觉到那种电驱动的瞬间推力,比起油车的咝咝声,静悄悄的。真有点暗暗喜欢那份静谧,但能不能在堵车时自由点,还得看规则。
我记得去年有个事,几个月前朋友发我个朋友圈:他开那新款KZ的油车,刚刚加完油,耗了5百块钱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大概跑了400公里(估算/体感)。朋友带着点苦笑:这油钱比房租还贵啊。正好旁边那新能源司机正笑嘻嘻地说:你油车,限号还得拼着油钱走;我新能源的,天天都能开。那一刻,我心里笑话他:天天限号从理论上讲,是给油车设置的限制,可新能源车仗着不用限,似乎就变成了特权。但我心里也琢磨:这到底公平不公平?难不成新能源牌照买了钱多,就是人民的特权?
这里引入对比。别的城市也在试探,比如深圳省点油钱,开空调也能省下一半电费。但实际上,新能源车的能耗和运营成本也不是零,我大概算过。假设每百公里耗电15度(不算快充),电价4毛一度。百公里电费不到6元,油车普通10升油能跑百公里,按7元一升算,70块钱。大概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心算保值率,新能源的成本其实还挺低的——如果电费稳定,充电桩方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我朋友公司老板说的话:新能源车越来越多,没个规划,堵车反倒变压力。这话其实挺扎心:车多不代表效率提升,反倒变成车多人多堵得更死的恶性循环。你会不会觉得:像我们每天通勤,新能源车道有时候都空着,旁边普通车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实在没道理。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去年我还听说一家修理厂的师傅托我帮忙,问:你说,要不要把新能源车也像油车一样限行?我看车多了,路面堵得更厉害。我曾一度觉得:有点天真了——政策就是要鼓励新能源,咋能轻易限制?但细想,政策的初衷不一定真的考虑到城市通畅。就像你买了个电饭煲,是为了省事,结果还要专门找个插座,否则别提用得顺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新能源车占比飙升,像我们朋友圈有人吐槽,都说环保,但路堵得更厉害,这公平吗?政策放宽也是为了鼓励换新车,毕竟买车不容易。可大城市不断发展,车越来越多,怎么解决这个增长带来的新问题?有人问我:你觉得,未来新能源车会不会也被限号?坦白说,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我猜测(这段猜测不一定准):或许,未来会根据排放或者续航能力设定限制条件,而非单纯新能源/油的划分。
我觉得目前这个新能源不限号的状态,还算合理。毕竟,环保指标还得实事求是。就算科学点讲,油车的碳排放很高,新能源的低,但光靠政策鼓励,短期内还不可能让所有车都换,否则先得搞定充电桩、快充技术再说。
说的我有点多了。我想问:你觉得,像深圳那样也计划限号新能源,最后能不能平衡环保与效率?好像每个城市都在结合自己实际,试图找个平衡点。
路上那台新能源车静悄悄驶过来的车尾灯,一闪一闪,像在提醒我:汽车的定义,可能又会迎来一场变革。是不是我们都惯了这份公平与不公平的模糊界线,才让政策变得难以简单明了?这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