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叫板汉兰达,今月销仅83台!长安CS95如何沦为车市"背景板"?
长安CS95销量暴跌成"笑话"!曾经的"汉兰达杀手"怎么就凉透了?
最近刷汽车销量榜,发现一个扎心的数据——长安CS95的月销量只剩下83台!
这可是当年喊着"硬刚汉兰达"的狠角色啊。
2017年上市那会儿,CS95顶着"20万级国产7座SUV标杆"的名号,轴距2810mm、标配2.0T动力,配置拉满,价格比汉兰达便宜5万+,论坛里全是"买汉兰达不如买CS95"的吹捧帖。结果呢?短短8年时间,从月销几千台跌到现在两位数,彻底沦为车市"背景板"。
问题来了:当年那么能打的CS95,到底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成烂牌的?
今天咱就来扒扒这台"落魄旗舰"背后的故事。
长安CS95到底经历了什么"滑铁卢"?
先说个扎心的时间节点:2025年9月销量数据出炉后,汽车圈炸锅了。
根据销量统计平台公布的数据,长安CS95当月终端交付量只有83辆,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车市冲刺期啊,别人家都在拼销量冲年终,CS95却连"陪跑"的资格都快没了。
2025年1-8月,CS95累计销量才2066辆,平摊下来月均200多台,这销量放在整个SUV市场,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这场"销量暴死"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场持续了好几年的"慢性自杀"。
产品更新这块,CS95从2017年上市到现在,虽然在2023年2月推出了CS95 PLUS改款车型,但改动也不够彻底。
虽然换装了2.0T+8AT的动力组合,搭载了讯飞飞鱼3.0车机系统和L2级驾驶辅助,但核心的蓝鲸2.0T发动机技术架构还是老一套,百公里油耗依然在9到10个油徘徊,开着跟油老虎似的。
再看看竞品,比亚迪唐DM-i百公里亏电油耗才5.75L,理想L8插混版续航能跑1000公里+,人家早就玩上了增程式混动。
智能配置虽然升级到了12.3英寸中控屏,但车机芯片和智能驾驶水平跟理想、问界那边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有车主在论坛上吐槽得挺狠:开CS95就像拿着功能机和别人智能手机比,输得明明白白,一点悬念都没有。
价格优势这张牌,也被"新势力"彻底碾压了。
2023年CS95 PLUS上市时,指导价17.59-19.99万元,看着比老款(16.59-21.39万)还稍微贵了点。
但到了2025年,20万级7座SUV市场早就变天了。
理想L8虽然31.98万起步,价格是贵了,但配置、空间、智能化全方位碾压传统燃油车,月销能稳定在万辆以上。问界M7虽然2025年上半年销量有所波动,但凭着华为智驾加持,依然是这个价位段的热门选择。就连比亚迪新推出的唐L DM-i,22.98万起步,靠着"电比油低"的口号和激光雷达智驾,抢走了一大批用户。
CS95呢?
官方指导价虽然只有17.59-19.99万,但用户一算账心里就凉了:花18万买台"技术老旧"的燃油车,还不如加几万上插混或者增程,省油又省心。
口碑崩盘成了压垮CS95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年CS95的车主投诉主要集中在变速箱顿挫、异响、油耗高这些老毛病,虽然PLUS版换装了爱信8AT有所改善,但老用户的负面评价已经传开了。
到了2024年、2025年,二手车市场CS95的保值率跌到谷底,3年车龄保值率不到50%,汉兰达同期能保值70%以上。
很多车主想卖车都卖不出去,只能咬着牙继续开,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口碑一崩,新车就更没人敢买了,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时很多人觉得CS95"性价比无敌",结果现在打脸打得啪啪响——车市从来不是便宜就能赢的地方,产品力跟不上、口碑崩了,再便宜也是电子垃圾。
"汉兰达杀手"是怎么炼成的?长安CS95当年凭啥敢叫板合资?
可能有人要问\:CS95既然现在这么惨,当年怎么敢喊"硬刚汉兰达"的口号?
其实啊,2017年那会儿,CS95确实有几把刷子,不是瞎吹牛。
先看市场背景。
2017年前后,国内SUV市场正处于"黄金爆发期",汉兰达、途观L这些合资7座SUV卖得火热,但价格死贵,25万起步还得加价提车。
国产品牌看准了"20万以下7座SUV"这块空白市场,传祺GS8、哈弗H9、CS95几乎同期杀入战场,打的就是"配置比合资高、价格比合资低"的差异化策略。
那个时候,谁能抢到这块蛋糕,谁就能在SUV市场站稳脚跟。
再看CS95的产品力,长安当年确实下了血本。
尺寸和空间对标汉兰达,车身长宽高4949×1930×1790mm,轴距2810mm,跟汉兰达的2790mm比还长20mm。
第三排空间能坐成年人,不是那种应急座椅,后备箱纵深超过1米。
有媒体做过实测:三排座椅全坐满的情况下,CS95后备箱还能塞3个20寸行李箱,汉兰达只能塞2个。
这空间优势摆在那儿,家里有二胎的用户一看就心动。
动力配置这块,CS95玩了波"越级打击"。
全系标配蓝鲸2.0T发动机,最大马力233匹,峰值扭矩360牛·米,匹配爱信6AT变速箱,账面数据比汉兰达2.0T的220匹、350牛·米还强。
实测百公里加速8.8秒,比汉兰达快0.5秒。
当时试驾过的媒体老师都说:这动力,20万以内真找不到对手,踩油门那个推背感,跟合资车有一拼。
配置堆料这块,CS95简直是"不要钱"地往上堆。
顶配车型标配全景天窗、真皮座椅、10.25英寸中控屏、360度全景影像、ACC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等,汉兰达同期这些配置得选装加价才能拿到。
有个段子流传挺广:拿着CS95的配置清单去汉兰达4S店,销售怂了——这配置得顶配加选装包,落地35万往上走。
这配置差距摆在那儿,不少人被拿下了。
价格方面,CS95玩了波"降维打击"。
上市指导价15.98万到22.98万,终端还有1到2万优惠,落地14万就能提车。
对比汉兰达加价后落地28万以上,CS95几乎便宜一半。
当年不少预算有限的二胎家庭,冲着"花一半的钱买同样的空间"下单,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
那时候论坛里全是"CS95吊打合资""自主崛起"的吹捧帖,长安自己也飘了,在发布会上喊话:"我们的目标,就是让20万以内买不到比CS95更好的7座SUV!"
结果没想到,这口号成了最大的"立FLAG现场",后来被打脸打得生疼。
为啥"杀手"变"炮灰"?长安CS95输在哪三步棋?
现在回头看,CS95从"叫板汉兰达"到"月销83台",不是输在某一个点上,而是连续踩了三个坑,每一步都是致命失误,一步错步步错。
第一步棋输在过度依赖性价比,忽视了长期产品力建设。
CS95上市初期确实靠"便宜大碗"抢到了市场份额,但长安犯了个致命错误——把性价比当成唯一卖点,却不舍得在技术迭代上砸钱。
2017年到2020年,CS95销量最好的时候月销能到2000到3000台,长安本该趁热打铁升级三大件、优化变速箱调校、提升智能化水平,但实际操作呢?
只做了些小修小补,核心技术原地踏步。
直到2023年2月推出CS95 PLUS,虽然换装了8AT变速箱,升级了车机系统,但市场早就被新能源车占领了,为时已晚。
结果用户发现:油耗改善不明显,智能化水平还是跟不上,口碑一崩,复购率腰斩,谁还敢买第二台?
反观汉兰达这边,虽然卖得贵,但每一代都在进化。
2020年换代上TNGA架构,油耗从9L降到7.8L,混动版续航能跑1000公里以上,智能配置也跟上节奏,12.3英寸大屏加TSS智行安全套装一应俱全。
用户虽然骂"加价恶心",但开完都说真香——这就是技术积累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
第二步棋输在错过新能源转型窗口期,被插混和增程车型降维打击。
2020年开始,国内车市开启"电动化狂飙"模式,比亚迪唐DM-i、理想ONE这些插混、增程SUV疯狂收割20到30万市场,靠的就是油耗低、续航长、智能化高。
眼睁睁看着市场变天,却还死守纯燃油路线,连个48V轻混都不上,就是硬扛。
到了2023年、2025年,20万级7座SUV市场已经被新能源占了半壁江山,理想L系列月销万辆级别,问界M7有华为加持,比亚迪唐L DM-i 2025年4月上市就引发抢购,CS95还拿着百公里9-10个油的燃油车去硬刚,结果就是被按在地上摩擦,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
数据最直观。
2025年汉兰达依然能保持月销6000+辆的水平(7月销量6503辆),而CS95 9月只卖了83台,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本质上是燃油车在新能源时代的全面溃败,不是CS95一台车的问题,是整个燃油车阵营在这个价位段的集体崩盘。
第三步棋输在品牌向上失败,被贴上"低端货"的标签怎么都撕不掉。
长安CS95当年定位"旗舰SUV",想借这台车拉高品牌形象,打进20万以上市场。
但实际操作全是反向操作——为了走量,终端优惠越砍越狠,从官方指导价往下砍,经销商为了清库存甚至搞各种促销活动。
这种自降身价的打法短期确实能卖出去几台,但长期来看彻底毁了品牌——用户心里认定CS95性价比不够吸引人,官方指导价成了摆设,谁还会相信它是"旗舰"?
对比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人家从不打价格战,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打造高端形象,用户愿意花30万以上买单,还觉得值。
18万左右的价格都嫌贵,二手车3年保值率不到50%,车主转手就血亏——这口碑,彻底凉透了,没救了。
说白了,CS95败在"短视"二字:只顾着眼前的销量数字,不舍得投技术、不愿意赌新能源、不敢坚持品牌溢价。
结果一步慢步步慢,最后连陪跑的资格都没了,只能当车市"背景板"。
网友吵翻了!关于CS95的这些疑问你怎么看?
CS95销量暴跌后,评论区成了大型吐槽现场,各种观点都有,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看看大家怎么想的。
第一个问题\:CS95现在终端优惠这么大值得抄底吗?
会不会是捡漏机会?
有人觉得现在买台7座SUV挺划算,反正就是代步工具,便宜就行。
但理性分析,真不建议抄底。
虽然价格看着诱人,但得考虑三个隐形成本。
一是油耗高,百公里9到10个油,一年跑2万公里光油费就比插混车型多花5000块以上,几年下来这笔钱可不少。二是保值率低,3年后转手卖可能血亏一半,这谁受得了?三是后期维修保养,CS95产能萎缩,零配件供应可能跟不上,修车都找不到件,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这钱不如加点上比亚迪唐DM-i或者唐L DM-i,百公里油耗5个油左右,保值率高,智能化也强,省心又保值,何必给自己添堵呢?
第二个问题:长安为啥不停产CS95?
留着不是浪费资源吗?
有人觉得既然卖不动,干脆停了算了,省得浪费产能。
但停产没那么简单。
CS95虽然销量惨淡,但还挂着"长安旗舰SUV"的名号,贸然停产等于官宣"品牌向上失败",对长安的品牌形象是二次打击,影响其他车型的销售。
而且CS95还有存量车主,累计销量也有好几万辆,停产后售后服务、配件供应都得继续,不能一刀切,不然车主找上门来怎么办?
长安现在可能在憋大招——要么彻底换代上插混或者增程,要么推出"精神续作"取代CS95,但无论哪种,都得等时机成熟,不能操之过急。
第三个问题\:CS95的失败能给其他国产品牌什么教训?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深度。
最大的教训就是性价比不是长久之计,靠低价走不远。
早年国产车靠"低价高配"抢市场确实管用,但到了新能源时代,用户要的不只是便宜,而是技术、智能、体验的全面升级。
你看比亚迪、理想、问界为啥能起来?
人家舍得砸钱研发电池、电驱、智驾,把产品力做到位了,用户自然愿意买单,价格高点也认了。
CS95的教训告诉所有车企:别再玩"换壳降价"那套了,技术不行、转型不快,再便宜也是等死,市场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CS95凉了,但这堂课国产车必须记住!
从2025年9月CS95月销跌到83台这一战就能看出:车市从来不相信"曾经的辉煌",只认"当下的实力"。
CS95当年确实风光过,但8年时间原地踏步、错过新能源转型、自毁品牌形象,最后沦为"背景板"也是咎由自取,怪不了别人。
这给所有国产车企敲响了警钟——别再吹"性价比无敌"了,技术不迭代、产品不进化,再便宜也救不了命,市场会用脚投票。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CS95当年咬牙上插混,或者狠心砸钱做智能化,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
也许它现在还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成为车市的反面教材。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觉得CS95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