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全系长续航时代来了,十万级产品也能有接近200km纯电续航,比亚迪等厂家加大电池容量,推动新技术应用,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混动全系长续航时代来了,十万级产品也能有接近200km纯电续航。从最新的工信部新车公告来看,比亚迪海豹05 DM-i、海豹06 DM-i、比亚迪秦L DM-i以及比亚迪宋Pro DM-i和比亚迪秦Plus DM-i,都申报了25度和26度电池的版本。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个电池容量是多少?估算一下,大概在55-60kWh左右——虽然官方没有明确公布,但根据行业经验,25度电池大概率在50-60的范围。

WLTC续航在155km左右,换算成CLTC,可能会多出个30%-40%,加上长续航模式,能达到200km左右。这也就是说,混动的纯电续航,逐渐开始向200+靠拢了。这事让我觉得挺新鲜的,因为之前很多人还觉得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

混动全系长续航时代来了,十万级产品也能有接近200km纯电续航,比亚迪等厂家加大电池容量,推动新技术应用,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有驾

你说,这样的续航对比同价位纯电车,是不是很超值?我猜了下,很多十几万的纯电车续航也就150-170km左右,差不多就这一档次。比亚迪这样一提升,看似混动车,但是它的纯电部分,表现却像个短跑利器——补贴政策、后续维护成本、用户心理都在推着它往真电车方向走。

而且,今年刚加推的秦Plus DM-i,官方续航128km,价格在7.98万起。而且,消息传出,新申报的版本可能明年就会推出来,容量更大。你会不会觉得,这其实是在告诉市场:比亚迪准备用长续航来抢市场份额?尤其在政策限制下,哪个厂家还敢忽略续航的竞争呢?(这也让我有点担心,有没有想过拼配比会不会变得更复杂?

我刚才翻了一下相册,看到一张海报——快充50%,15分钟。是不是觉得,很舒服?在我印象中,过去混动快充普遍都慢,尤其是一些二线品牌,充电时间至少得40分钟起。比亚迪的这个速度,也代表了新技术的进步——电池和充电技术,正变得越来越贴地。

混动全系长续航时代来了,十万级产品也能有接近200km纯电续航,比亚迪等厂家加大电池容量,推动新技术应用,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有驾

但我还是在想,电池容量大,成本肯定会涨吧。虽然比亚迪有自己软包电池,成本控制还不错,但增加电池容量,百公里电费成本是不是也变高了?我粗算了下,百公里电费在能源价格不变情况下,会从0.3元涨到0.4元左右——虽然不算多,但对用户来说,也意味着多花钱。

有个偏思考的点:混动能走多远?比亚迪能不能坚持,始终把长续航作为核心竞争力?或者说,这只是个短期的策略秀?我猜,未来纯电续航只会更长,甚至会变成标配。像元Plus那个650km版本,虽然我没开过,但听说续航的稳定性还行,价格应该在接近30万左右。这个是不是会成为一个新的红海?而其他品牌怎么办?

(对,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

这里我有个疑问,你觉得纯电和混动的续航差异,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是买电车不用考虑续航,还是混动很快就会被边缘化?我猜,这要看后续政策究竟怎么走。尤其是,很多二线城市还在限制纯电车上牌,混动还能多走几年,但我个人觉得,哪天纯电车补贴全部淘汰,混动就会被边缘化。

混动全系长续航时代来了,十万级产品也能有接近200km纯电续航,比亚迪等厂家加大电池容量,推动新技术应用,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有驾

这一轮长续航战,不光是电池技术的问题,更是技术路线的变化。比亚迪这次明显在宣示:我可以让你十万块的车,搞定200km纯电续航,这门技术。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觉得,明年车市,说不定会变得更加实际,而不是靠标语掩盖。

我最近还听到朋友说,他准备换车,想买个续航更长的混动车。这是不是意味着,长续航不再是豪华属性,而是必备了?或者说,整个行业都在追求长续航+快充,以迎合未来出行的场景需求。

对了,你觉得,真到了2025年,纯电续航还会往500+冲吗?还是说,现在的200km,已经够用?毕竟我猜,很多人买车,还是在意道路上的能行多远。车厂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不断推长续航产品,确实挺现实的。

混动全系长续航时代来了,十万级产品也能有接近200km纯电续航,比亚迪等厂家加大电池容量,推动新技术应用,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未来的市场,会不会就是比亚迪领跑?或者会出现深度拼真电的局面?我不敢笃定,就是觉得,接下来几年的变化,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平静。

短期内,看比亚迪的布局,我都开始怀疑,市场真正的赢家,可能就是那些既有技术积累,又敢疯狂投电池容量和新技术的厂商吧。

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除了技术和续航外,价格、品牌、维护成本,这些因素哪个会成为重要的决定性?

混动全系长续航时代来了,十万级产品也能有接近200km纯电续航,比亚迪等厂家加大电池容量,推动新技术应用,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有驾

(比如说,有没有发现,最近一些chinese brand的车型,价格真是越来越亲民,但怎么感觉质量感又在变?这,是我的错觉?)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