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鸿蒙智行最近整了个大活儿,一个能让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的活儿。
问界M9,旗舰吧?顶配吧?2024款的车主想要那个在广告里狂拽酷炫的智能驾驶小蓝灯,对不起,请付费,七千五。这玩意儿就像游戏的典藏版皮肤,你以为买了最高级的版本就全解锁了?天真。人家是版本更新后才加进来的DLC,老玩家想体验?掏钱。只有2025款的新玩家,才是天龙人,出厂自带。
这一下就把车主整不会了。一部分人觉得,诶,这灯亮起来,像是如来佛祖在头顶开了光,心里那叫一个踏实,仿佛自己的五百万保险又多了一道金钟罩铁布衫,七千五买个心安,值。但另一部分人直接心态爆了,破口大骂,说我买的是你的辅助驾驶,你现在把状态指示灯拆出来单卖,这是什么操作?这不等于去饭店吃饭,呼吸餐厅的空气都要按秒计费吗?这合理吗?这简直坏了菜了。
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一个技术问题,活生生变成了一个玄学问题。
华为的技术确实牛逼,这是实话。但这个灯的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东方式的纠结。你看国外的那些车,特斯拉也好,奔驰也罢,人家是怎么告诉你“我正在智驾,你放心”的?靠声音,靠HUD抬头显示,总之就是让你在车里知道就行了。这是一种技术自信,潜台词是:我的能力你体验就行,不需要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但国内有些品牌,就特别痴迷于这种“外显”。他们骨子里不相信用户能“感受”到技术的牛逼,必须得搞个物理外挂,一个灯,一个标志,明晃晃地告诉你:看见没?我在工作!我很强!这到底是骨子里的不自信,怕用户心里没底;还是说他们开窍了,悟了,深刻理解了用户的核心需求——我不仅要安全,我还要别人知道我很安全,而且是花了大价钱才买来的那种安全。
这已经不是造车了,这是在修仙。那个小蓝灯,就是你花七千五买来的“法宝”,功能不是照明,是开光。开给谁看?开给路上的凡人看。
他们挑在国庆中秋双节搞这事儿,说什么是响应用户需求。我作为一个在社会上被毒打了十几年的中年人,我一听这话就想笑。什么叫用户需求?用户最大的需求是免费。你非要说大家需要,那也是被这种“不买就不完整”的焦虑气氛给架上去的。这就好比一个道士跟你说,我看你印堂发黑,我这里有个开过光的玉佩,能保平安,只要998。你本来好好的,被他这么一说,你是不是觉得不买今天就得被车撞?鸿蒙智行现在就是那个道士。
写到这我都有点恍惚了,我们到底是在聊车,还是在聊一个大型在线付费网游?小米之前想搞座椅通风加热订阅制,被用户骂得狗血淋头,连夜滑跪。怎么到了鸿蒙这就变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哲学问题了?
因为品牌玄学。因为会买问界M9的这批人,他们相信的不仅仅是车,更是那个标。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需要不断充值信仰,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小蓝灯,就是最新的“信仰充值包”。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说明年新国标可能要强制辅助驾驶有明确的外部提示。你看,人家这波操作,直接站在了第五层。现在花七千五,是“我自愿升级”,是“尊享体验”。等明年国标一出,嘿,所有老车主都得装,到时候就不是七千五了,可能是“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立即支付保命服务费”。
你以为国标是来救你的?不,国标是来帮你体面地把钱掏了。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你看,同一个功能,有钱的大哥觉得是安全感的投资,年轻的韭菜觉得是厂商的背刺。这背后撕裂的,是大家对于智能汽车价值的根本认知。我们到底是在买一个交通工具,还是在买一个不断吸金的移动付费终端?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当汽车越来越像手机,功能被拆分成一个个APP,可以随时安装卸载的时候,定价权就彻底从用户手里转移到了厂商手里。今天他能把灯拆出来卖,明天就能把刹车灵敏度分成三个档位,普通版免费,运动版99一个月,赛道版998包年。你的车不是你的车,是他们的持续收入RPG。
我甚至怀疑,自动驾驶技术的终极目标,根本不是解放驾驶员,而是把驾驶员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人质。说起来,我楼下那个天天占我车位的大爷,他的老头乐上就自己装了五颜六色的跑马灯,可能他才是最早悟道的。
所以,别问这合不合理。在掀桌子式竞争的黑暗森林里,活下去才是唯一的合理。当所有人都开始发疯的时候,不疯的那个,就是第一个被淘汰的。最好的防守不是加固自己的餐厅,而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鸿蒙智行现在干的事,就是往整个行业的餐桌上,扔了一颗名叫“付费安全”的闪光弹。
闪瞎了所有人,然后把钱收了。
这操作,真的,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