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联手围剿黑公关,受害者身份成疑,真相到底是谁?

车企集体亮剑围剿黑公关,这摆在那儿刺眼得很,意思是大家都说被人黑了,然后一窝蜂出来告状悬赏抓“黑手”,但越看越像是一场大家互相扯皮的闹剧,不走心的套路里藏着行业的另一面,让人好奇后面到底谁是在打谁的脸。

2025年2月初,蔚来法务一下子放出公告,公开征集黑公关线索,悬赏从一万到一百万,声势吓人。

车企联手围剿黑公关,受害者身份成疑,真相到底是谁?-有驾

一个月后,鸿蒙智行喊出最高五百万的赏金,称有数十万条雷同评论在午夜涌现,攻击尊界S800的续航与操控。

比亚迪早在2021年就开始用悬赏应对网络舆情,到了2023年底把最高奖励定到五百万,成了长期机制的一部分。

长城在2023年的新能源大会上砸出一千万悬赏,宣布要开展专项净网行动,言辞干脆利落。

2024年广汽埃安上线网络举报中心,吉利法务部在同年开启五万到二百万的线索征集,理想与小鹏的法务账号也频繁发声,像打了鸡血一样。

这些法务账号不只是喊口号,还公示战绩,蔚来称封禁恶意账号两千余个,胜诉十三起,数据看起来像交功课。

比亚迪通过司法手段追责二十七名自媒体博主,涉案金额累计过千万,数字在公告里闪着冷光。

车企联手围剿黑公关,受害者身份成疑,真相到底是谁?-有驾

为什么车企都跳出来做反黑任务,这背后有实际的伤口,去年末尊界S800被指续航虚标和操控差,短时间内涌进数十万条几乎一模一样的评论。

那些账号里八成注册不足一个月,随后流传的所谓对比文档里电耗数字被故意改动,还有所谓“轮胎被放气”的离谱传闻,整件事把讨论拉进了信任危机。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透露,每月对付黑水军的费用高达三千万到五千万元,听上去像天文数字,可产业链隐蔽,取证却像抓影子。

黑灰产的分工细致,有MCN机构、自媒体、账号操盘手构成的体系,短视频报价、长视频报价写得明白明白,甚至有人靠“捧一踩一”一单获利数百万。

技术也给他们塞了把刀,生成式AI和主板机可以大量产出伪专业内容,制造热度和趋势,平台的审核在他们面前经常慢半拍。

算法偏爱情绪化内容,负面更容易被放大,平台推荐把争议推得更广,删除常在四到六小时后发生,足够把谣言撒开来。

车企联手围剿黑公关,受害者身份成疑,真相到底是谁?-有驾

有意思的是,互相揭短的戏码也在行业里轮回,2024年长城公开举报吉利涉嫌虚假宣传,紧接着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贬低吉利技术的内容,像是按了按钮一样。

随后吉利说发现长城委托的MCN伪造车主投诉,双方互相举证,打得火热却证据不足,最后两边都像被掏空似的散了场,案子变成人人心里有个结。

更糟的是,企业防御常常变味,A被B黑了,A不走法庭却找人回击,久而久之以黑制黑成了“常识”,这就形成了攻防循环,你来我往越打越凶。

竞争白热化让这种行为有了土壤,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六成,头部车企份额接近,口碑一长一短能决定市场地位。

于是,花几百万做口碑战比投几十亿研发对某些人更香,隐蔽又见效快,内部考核里把竞品舆情列进绩效,提成和抹黑挂钩的例子也并非传闻。

车企联手围剿黑公关,受害者身份成疑,真相到底是谁?-有驾

司法恐怕也挠不着痒处,攻击多用匿名账号和口头约定的第三方,留的痕迹少得可怜,就算查到责任方,也常被推到“第三方自作主张”的挡箭牌。

行业自律签了很多公约,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强制约束力,结果是大家表面一套,背地里另一套,黑公关在灰色地带被养大。

消费者成了夹在中间的那个人,他们被各种“电池爆炸”“续航虚标”的传闻摇来晃去,想买车的兴趣被反复拉扯,很多人干脆按下了购买的暂停键。

当车企忙着互相拆台,研发的钱被挤压出去,真正该有的改进和创新被耽误,市场和信任这两样东西一起缩水。

整体看来,这场所谓的“集体亮剑”像是一面镜子,照出车企既受伤又会伤人的双重身份,这不是单兵作战的问题,而是整个灰色产业链和竞争心态的合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