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6 日,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作为嘉宾现身罗永浩《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二期视频播客,在对话中首次详细谈及小鹏汽车 “改名争议” 的来龙去脉 —— 曾因 “橙子汽车” 商标被注册无奈用 “小鹏”,多年来屡有人劝改名称称 “能让销量翻倍”;同时他预判中国汽车行业 “淘汰赛至少持续 5 年,最终仅 5 家左右车企能胜出”,并透露与马斯克已从 “隔空争议” 转为 “相互尊重”。这场对话不仅揭开了小鹏品牌命名的往事,更折射出头部新势力对行业格局的冷静判断。
何小鹏在播客中首次完整还原了小鹏汽车的命名历程,解开了行业多年的疑惑:
最初的 “橙子梦”:2014 年,何小鹏以投资人身份联合李学凌、傅盛等互联网同仁,创立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鹏汽车前身),创业团队最初敲定 “橙子汽车” 作为品牌名,“寓意清新、活力,像橙子一样给人亲切感,也贴合互联网造车的创新属性”。但在商标注册阶段,发现 “橙子汽车” 已被占用,而 “小鹏” 作为个人名字可顺利注册。
“老板名做品牌” 的争议:最终定名 “小鹏汽车”,既源于何小鹏在互联网行业的声誉(彼时已凭 UC、YY 积累广泛人脉),也属 “无奈之举”。但这一决定引发持续争议 —— 此后七八年里,“至少有几十位朋友劝我改名”,甚至有人直言 “只要改名,销量能翻一倍”。何小鹏分析,背后是双重认知偏差:一是 “文化自信层面,觉得用老板名字不够‘大气’”;二是 “品牌认知层面,部分人仍觉得‘洋气名字’更显高端”。
争议最烈的低谷期:劝改名的声音在小鹏汽车 2022 年前后的低谷期达到顶峰 —— 当时小鹏 G9 上市遇挫,销量波动,公司启动组织架构调整,“连内部都有人提议‘借改名换个新气象’”,但何小鹏最终坚持保留 “小鹏”,“品牌的核心是产品和用户信任,不是名字洋气与否”。
谈及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何小鹏给出了冷静且尖锐的预判:
“5 年 + 5 家” 的生存法则:“中国车企的淘汰赛才刚开始,至少还要持续 5 年,最终能留下来的大概只有 5 家左右。” 他解释,当前新能源市场看似热闹,但多数企业仍处于 “靠融资输血、靠单一爆款撑场面” 的阶段,“没有一家敢说自己已经拿到了‘生存船票’”—— 小规模新势力可能 12-24 个月就会因资金、产品断档陷入困境,即便是特大型车企,也可能因战略失误在 4-5 年内出现起伏。
特斯拉也面临新挑战:针对罗永浩 “全球范围内特斯拉肯定稳” 的观点,何小鹏直言 “去年可能认同,今年要打个问号”。他认为,特斯拉在智驾迭代速度、中国市场本土化适配(如城市 NOA 场景覆盖)上,正遭遇中国新势力的冲击,“行业没有永远的强者,只有持续适应变化的幸存者”。
曾与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就智驾技术 “隔空辩论” 的何小鹏,此次首次谈及两人关系的转变:
争议源于 “信息差”:“之前在网上有过观点碰撞,本质是信息不对称 —— 比如对智驾技术路线的判断、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当时双方掌握的数据和视角不同,难免有分歧。” 何小鹏坦言,自己一直 “很佩服马斯克”,“他敢做别人不敢想的事,比如星链、火星计划,这种突破性思维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如今的 “隔空尊重”:随着双方对彼此技术、战略的了解加深,分歧逐渐消解,“现在是‘隔空尊重’的状态,不会再为小事争执,更多是关注对方的创新方向,也算一种行业同行者的默契”。
尽管对行业持谨慎态度,但小鹏汽车近期的业绩已显现复苏势头: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达 182.7 亿元,同比激增 125.3%,环比增长 15.6%,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被何小鹏视为 “组织调整和产品迭代的阶段性成果”—— 自 G9 失利后,小鹏通过梳理智驾研发、优化渠道体系,推出的 G6、X9 等车型持续热销,“证明只要产品够硬,名字不会成为销量的阻碍”。
何小鹏的这场播客对话,既有对品牌往事的坦诚回顾,也有对行业未来的清醒认知。在新能源汽车 “淘汰赛” 加速的当下,“小鹏” 这个名字能否陪伴企业走到最后,或许不取决于是否改名,而取决于其能否在 5 年倒计时里,持续用技术和产品握住那张 “生存船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