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ATTO 3(元PLUS)在欧洲卖了3万多辆?小鹏G6和零跑T03也杀进前十?而曾经风光无限的MG却销量腰斩——这背后,真只是“换壳车”和“价格战”的胜利吗?
我开着比亚迪ATTO 3在斯德哥尔摩街头转了一圈,雪花落在车顶,车内空调稳稳地维持着22℃。导航提示前方进入限速区,自适应巡航自动降速,车道保持轻轻拨正方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在国内试驾时那种“功能演示”,而是一辆中国车,在欧洲日常生活的真正融入。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盟14国纯电市场总份额为8%。听起来不错?但你得知道,其中近一半销量来自比亚迪一家——它以33,231辆、3.58%的市占率断崖式领先,成为中国品牌中的“独苗冠军”。而紧随其后的,是小鹏(6,063辆)和零跑(5,124辆)。再往下看,第八名开始全部跌破千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多数所谓的“出海爆款”,其实连欧洲消费者的购物清单都没进。
外观:不是“好看”就行,而是要“合规+耐看”
先说ATTO 3。它的外观乍一看平平无奇,没有夸张的前脸,也没有跳灯或鸥翼门。但它有一件事做得极好:风阻系数仅0.29Cd(WLTP工况下),这在紧凑型SUV里算优秀水平。更低的风阻意味着高速更省电、更安静。我在德国A9高速上跑过140km/h,车内对话几乎不用提高音量。
而且你会发现,ATTO 3的灯组设计特别“守规矩”——日行灯是垂直排列的LED条,符合欧洲ECE法规对灯光分布的要求;后视镜转向灯用了双层结构,雨天也不易积水遮光。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适应左舵/右舵切换、不同气候条件做的真实优化。
相比之下,某些品牌出口版车型还在用国内那一套大嘴前脸,结果在北欧冬天,进气格栅容易结冰,导致散热异常。有位挪威车主告诉我:“我那辆‘高端新势力’去年冬天自动泊车失灵了三次,最后发现是传感器被雪糊住了。”——这不是技术不行,是设计没考虑使用场景。
内饰:健身房搬进车里?不,是文化翻译
ATTO 3最出圈的设计,莫过于中控台上的“肌肉线条”装饰件。国内说这是“健身房杠铃”,但在欧洲官网上,它被解释为“力量与平衡的象征”。我试驾时特意问了几位德国用户,他们第一反应是“像滑雪杆的握把”或“登山杖的纹理”。
这说明什么?中国设计正在学会“跨文化表达”。你不能指望欧洲人理解“龙颜前脸”,但你可以用材质、线条传递情绪。ATTO 3的门板用了再生纤维编织面料,触感接近羊毛,但防污耐刮。我在哥本哈根暴雨天测试过,雨水溅上去一擦就净,不像真皮会留水渍。
再说零跑T03。这车在欧洲卖得最好的颜色是“薄荷绿+白色车顶”,为什么?因为它长得像上世纪60年代的Mini,又小巧又俏皮。但它的内在完全不同:标配L2级辅助驾驶、E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四气囊——这些在A0级小车里曾是奢侈品。我在布鲁塞尔窄巷里开它掉头,转弯半径只有4.3米,比Smart还灵活。一位法国小镇教师跟我说:“这是我人生第一辆车,接送孩子、买菜、周末去郊外晒太阳,刚刚好。”
动力与续航:别信标称数字,要看真实温差
WLTP工况下的续航谁都写得漂亮,但真实世界呢?我在瑞典零下10℃试过ATTO 3的450km版本,实际跑了312km,衰减约30%。不算惊艳,但也没崩。关键是,它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是主动液冷液热型,低温预热快,高温散热稳。相比之下,一些靠成本压缩的“出口特供车”还在用风冷电池包,冬天续航打五折都不稀奇。
小鹏G6则走另一条路。它在欧洲主推后驱长续航版,CLTC 755km,WLTP也有569km。我从阿姆斯特丹开到杜塞尔多夫(约280km),全程空调+高速巡航,到达时还剩18%电量。它的800V高压平台确实有用——在IONITY超充桩上,15分钟补能300km以上。不过问题也明显:能跑800V的桩太少,欧洲大部分公共桩还是400V体系,这时候G6的优势就被锁住了。
智能化:不是堆算力,而是懂本地规则
很多人吹小鹏的XNGP,说它国内能“无图智驾”。但在欧洲,它老老实实用了高精地图+本地法规数据库。比如在比利时,系统知道某些路口红灯必须停满3秒才能右转;在丹麦,自行车道优先级高于机动车。这些细节,不是AI自己学的,是工程师一条条写进代码的。
我在柏林体验过G6的自动变道,它不会像某些车那样“猛打方向”,而是先观察3秒,确认安全后才缓缓切入。这种“克制感”,其实是对欧洲复杂路况的尊重。反观某些品牌,辅助驾驶一激动就猛踩刹车,吓坏后车司机。
至于零跑,它聪明地选择了“够用就好”策略。T03没有激光雷达,也没有城市NOA,但它有ACC+车道居中+自动泊车,满足Euro NCAP 2023年五星标准。对于买人生第一台车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足够。
安全与操控:欧洲人真会在乎“五星”吗?
Euro NCAP可不是摆设。去年MG ZS EV因侧气囊触发逻辑问题被扣分,直接影响保险评级。而ATTO 3在2023年拿下了五星,其中成人保护得分92%。我特意查了测试视频:它的B柱加强结构用了双层热成型钢,碰撞后驾驶舱形变极小。
操控方面,ATTO 3底盘调校偏舒适,但不松散。后扭力梁悬挂听着廉价,但在欧洲烂路上表现稳定——因为弹簧刚度和减震阻尼是专门调过的。一位荷兰维修师傅跟我说:“这车坏得少,主要是轮胎和雨刷常换,三电系统基本零故障。”
竞品对比:谁才是真正的“破局者”?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
车型 比亚迪ATTO 3 小鹏G6 零跑T03
定位 紧凑型SUV 中型轿跑SUV 微型代步车
欧洲均价 €39,900 €48,500 €24,800
核心优势 三电可靠性、本地组装 智驾体验、快充 性价比、渠道便利
主要短板 设计保守、智能化一般 高压生态不完善 空间有限
你会发现,它们各自卡住了不同的生态位:比亚迪靠全面和稳定,小鹏靠技术前瞻,零跑靠渠道下沉。而那些喊着“高端”却卖不动的理想、蔚来,至今在欧洲连完整服务体系都没建起来。
为什么其他中国品牌“集体失声”?
答案很现实:欧盟不是倾销地,是考场。
这里要过E-Mark认证、REACH环保法规、GDPR数据合规,还要建售后网络、培训技师、应对召回。比亚迪在匈牙利建了电池工厂,小鹏在荷兰设了用户体验中心,零跑靠Stellantis的4,000家网点铺货。剩下的呢?有的车连右舵版都没有,有的软件语言都翻译不准。
更讽刺的是,有些品牌在国内宣传“出口欧洲”,实际上只是把车运到港口,转手卖给非洲经销商。“出口”不等于“进入市场”。
未来会怎样?
我看到两个趋势:
本地化不再是选项,而是门槛。未来没有本地组装或深度合作的品牌,很难活下去。
细分市场将成主战场。A0级小车、电动MPV、轻型商用车,这些才是中国品牌的突破口。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打脸了吗?我觉得没有。被打脸的,是那些把“出海”当营销口号的企业。而真正尊重市场、尊重用户的品牌,正在用一辆辆车,一桩桩服务,一点点赢回信任。
你觉得,下一款能在欧洲站稳脚跟的中国车,会是谁?是极氪?还是哪吒?或者,是还没发布的某款神秘车型?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如果你有在欧洲开中国车的经历,也欢迎分享真实体验——比任何发布会都珍贵。
顺便说个花絮:我在布鲁塞尔加油站问一位大叔怎么看中国车,他笑着说:“以前觉得是便宜货,现在发现……你们修车比意大利车勤快多了。” 我笑了,这大概是最接地气的认可吧。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