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数已高达1610万个。县城覆盖率超97%,乡镇覆盖率超80%。平均下来,每1.9辆车,就拥有一个充电桩。
冰与火之歌
如果你想知道当下的新能源充电桩行业有多“卷”,我先给你看一组足以劝退90%入局者的数据:
停车场、商场、高速路口……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品牌林立。
这是一片肉眼可见的“红海”。
但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却在讲述一个完全相反的“蓝海”故事: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仅占全国汽车总量的8.9%。
这意味着,超过90%的燃油车,都是未来潜在的“客户”。 这背后,是一个由“国家队”亲自下场背书的、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充电桩这门生意,到底是已经饱和的“红海”,还是潜力无限的“蓝海”?对于我们普通人,它到底是稳赚不赔的“黄金”,还是风险极高的“巨坑”?
商业模式的“真相”,它不是“淘金”,而是“当包租公”
要看懂这个行业,你必须先颠覆一个认知:充电桩的商业模式,更像是“开酒店”或“当包租公”,而不是“开餐厅”。
开餐厅,靠的是手艺、是翻台率,是“勤劳致富”。
而当“包租公”,靠的是什么?是前期的巨额投入,和后期的“睡后收入”。
充电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重资产,长回报”模式。你需要先砸下重金(买桩、施工、电力增容)。
然后,再通过收取电费差价和服务费,像收房租一样,在未来五年、十年里,慢慢地、稳定地,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
这个模式,决定了它有两个天然的属性:
它极度“稳定”:一旦你的充电站开始盈利,它就像一头现金奶牛,能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几乎不需要你再费心的被动收入。
它也极度“残酷”:它对前期资金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你的资金链不够强大,很可能在看到黎明之前,就已经倒在了漫长的“回本周期”里。
入场券,已经不再是“勇气”,而是“资格”
正是因为这种模式,决定了充电桩这个行业,上半场和下半场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上半场(2020-2023),是“蓝海一片”的“圈地时代”。
那时候,桩少车多,只要你有勇气,敢第一个在停车场把桩立起来,几乎就能稳赚不赔。
但现在,下半场开始了。这是一个“巨头卡位”的“洗牌时代”。
市场不再是蓝海,竞争进入白热化。此时,想再入局,你需要的,不再是“勇气”,而是两张极其昂贵的“入场券”。
第一张入场券:资本。
“包租公”的生意,最怕的就是“空置率”。如果你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只能做一两个停车场,而这些停车场的车流量又无法保证,那么你每天的收入,可能还抵不过设备的折旧。
下半场的游戏,是规模的游戏。 只有当你能同时运营数十个、上百个充电站,形成网络效应,才能通过“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方式,对冲风险,实现稳定盈利。
第二张入场券:资源。
更残酷的现实是,现在所有优质的“点位”(大型商场、交通枢纽、核心小区),都早已被几家头部的运营商瓜分完毕。
他们与物业、与场地方,早已形成了深度绑定的利益关系。
你一个新人贸然闯入,想从他们嘴里抢食,凭什么?你能否给相关方带来比现在更多的利润?你是否拥有疏通关系的人脉资源?
这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竞争,而是一场复杂的人情与利益博弈。
给所有“行动派”的建议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充电桩,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答案是:是,但已经不再属于“普通人”。
如果你现在已经在局内,并且运营良好,那么恭喜你,你抓住了一个黄金时代。
但如果你今天才站在门口,手握几十万资金,想要冲进来,那我必须给你一句忠告:
那个靠个人勇气和勤奋就能“淘到金”的草莽时代,已经结束了。
现在,是属于手握资本和资源的“正规军”的时代。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与其亲自下场,成为这场“神仙打架”的炮灰,不如换一个思路:去寻找那些为“正规军”提供弹药和服务的机会。
比如,成为充电桩的运维服务商,或者,投资那些已经具备规模优势的头部运营商的股票。
看懂游戏规则,比匆忙入局,重要一百倍。
这里是《财富行动派》,你的5分钟“商业早餐”。
每早8点,一张商业牌桌的深度拆解。
关注我,用认知驱动你的财富行动。
微信公众号:
财富行动派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