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故事,表面上是小城与巨头的较量,背后却是生存与创新的死磕。
三面被南京、常州、无锡紧紧夹住,镇江像极了夹缝中的小草,随时会被大树遮住阳光。
地级市里体量最小,面积不到苏州一半,人口也不及苏州三分之一,这样的对比,压迫感扑面而来。
2025年初,镇江GDP刚突破5000亿元,外界一片惊呼:这么小的地方,凭什么还能创新?
上世纪末,镇江曾经风光过,十二个市县,版图是现在的四倍。后来几轮行政区调整,地盘一再缩水,资源也跟着流失。
2025年,镇江只剩下一市三区和三个县级市。每个板块各自为战,整体难以形成合力。
周围的南京、无锡、常州,都是GDP超万亿的“大佬”,资源虹吸效应明显。镇江,明面上很难有机会。
网络上时不时有人调侃,镇江迟早会被“瓜分”,大城市扩容一来,小地方根本不是对手。
可在这连续被看低的阴影里,镇江没选择躺平。反倒是逆流而上,靠创新硬是闯出了一条新路。
2025年,镇江GDP达到5540.01亿元,同比增速5.9%,高于全国和江苏平均水平。小城市跑赢大盘,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高端制造业是镇江的底牌。船舶、化工、计算机通信等行业,2025年的增速都在10%以上,最猛的船舶业涨了近20%。
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是一夜完成的。早些年,镇江主动提出“产业强市”,目标很明确:不能和大城市拼传统,要在新产业上另辟蹊径。
2025年,镇江“876”创新工程进入深水区,八条重点产业链、七个未来产业、六大传统产业升级,产业布局越来越清晰。
比如航空航天产业——2025年应税销售额突破百亿元,企业数量达到118家。C919大飞机的10%零部件、半数铝材都出自镇江。
产业变革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自我定位。镇江押注“产业链卡位”,在垂直领域当“隐形冠军”,而不是追求大而全。
镇江的碳纳米管、工具钢、气阀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分领域,实际都在全球顶尖行列。
天工国际、高端气阀钢、钙钛矿电池,每一个都是镇江产业升级的成果,也是小城市打破外部限制的招数。
产学研协同,是镇江创新的发动机。全市9所高校,科研、资金、人才、技术一条龙打通,这种“自我造血”,让创新可持续。
2025年,镇江科技创新指数全国排名44位,比去年前进9位。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镇江排到第41位,江苏12城中第6。
镇江还首次进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百强,排名第77,江苏仅有三城上榜。
镇江的地理位置其实很有意思。它紧挨长江,靠着苏锡常,往东能接上海,往西能连南京,物流、产业协同空间很大。
2025年,镇江港年吞吐量2.95亿吨,进全国前二十。港口升级,物流成本降下来了,临港产业开始集聚。
工业用地价格只有苏州的三分之一,办公成本比上海低六成。对创新企业来说,这就是活生生的“红利”。
在创新协同上,镇江搞“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东有产业协同区,西有创新协同区,三区融合成“金三角”,对接长三角的大三角。
镇江还和上海交大、上海科技大学搞产学研合作,像脑机接口、钙钛矿太阳能这些新技术,都在镇江落地转化。
“飞地经济”模式也玩得风生水起。镇江在南京麒麟科创园建了自己的园区,研发在南京,产业化回镇江。
2025年4月20日,镇江市政府在上海徐汇搞了一场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核心议题就是怎么更深度融入区域协同。
镇江的航空产业园是沪镇合作的典型案例。2008年引进航空铝板项目,十几年镇江成了中国商飞的重要配套基地。
2025年2月,镇江又和中国商飞开了航空产业对接会,继续推进“研发在上海,转化在镇江”的创新链分工。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会上说,镇江要“接轨上海、服务上海”,靠着上海“冲锋”,镇江才能真正“爬坡”。
这一切,既是地理宿命,也是主动选择。镇江深知,单打独斗没戏,必须混进“朋友圈”,才能活下来。
2025年,镇江创新动能明显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越来越多产业创新,不再靠补贴,而是真的能挣钱、能扩大。
镇江能逆势突围,靠的是精准定位和协同创新。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突破,都是对“苏南洼地”标签的反击。
镇江的经验给了很多中小城市启发。不是体量大就能赢,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镇江如果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继续强化“节点城市”功能,或许能彻底撕掉“小地方没前途”的刻板印象。
但长三角的游戏规则还在变。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依然强烈,区域协同能走多远,还要看接下来这一年镇江如何应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