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国三星SDI宣布与特斯拉洽谈3万亿韩元储能电池订单时,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听到了供应链地震的轰鸣。这笔价值148亿元的超级订单,将在三星与美国Stellantis合资的印第安纳州工厂生产,专门供应特斯拉Megapack和Powerwall产品。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关键落子——要知道,目前特斯拉储能电池100%依赖中国供应商宁德时代。
美国关税大棒正在改写游戏规则。特斯拉CFO瓦伊巴夫·塔内贾4月就警告,关税对能源业务造成"过度影响"。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4%至34.2亿美元,这块肥肉岂能任由关税侵蚀?更微妙的是《日经亚洲》的爆料:特斯拉要求供应商从2025年起,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外地区生产非中国市场车辆的零部件。地缘政治风险,已成为比成本更优先的考量。
但特斯拉玩的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妙的供应链平衡术。上海工厂95%零部件本土化造就了全球最低价Model 3,这种成本优势连欧盟10%关税都难以抵消。于是我们看到矛盾的战略:一边推动中国供应商赴墨西哥建厂,一边与三星、LG新能源签署电池芯片协议。就像高空走钢丝,既要规避政治风险,又要守住成本优势。
4680电池技术迭代暴露了特斯拉的终极焦虑。宁德时代为其定制的干电极技术能使能量密度提升20%,成本降低54%,但这种核心技术共享正在反噬特斯拉的议价权。当中国供应商从"代工厂"升级为"技术合伙人",特斯拉必须寻找制衡力量——三星SDI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恰好能打破单一技术路径依赖。
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正在经历冷战式重组。特斯拉的摇摆折射出所有跨国企业的困境:中国供应链有成本和技术双重虹吸效应,但地缘政治阴影又迫使它们构筑"备胎"。这场148亿订单背后的暗战,本质是全球化红利与国家安全逻辑的撕裂。当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被赋予政治含义,商业决策就变成了戴着镣铐的舞蹈。
看看特斯拉的付款周期就知道事情不简单:对中国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至90天,比行业平均快200%。这哪是"去中国化"?分明是"不能全要,但绝不放"的拉扯。就像网友调侃的老头乐造航母,供应链博弈的荒诞程度,早已超出商业常识的解释范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