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可能很多开燃油车的朋友听了会觉得特别提气。
咱们平时总能听到,现在的新能源电车怎么怎么智能,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玩得飞起,好像咱们的油车一下子就成了“传统古董”,在智能化这方面慢了好几拍。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难道说,以后想体验最先进的驾驶辅助功能,就非得换电车不可了吗?
我们这些习惯了发动机轰鸣声的老司机,是不是就被时代给抛弃了?
就在大家普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一汽-大众和一家叫做“卓驭科技”的中国公司,联手给了市场一个响亮的回答。
他们在一汽-大众新款的家庭旗舰SUV——全新揽境上,搞出了一个大动作,发布了所谓的“油车智能”战略。
这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实打实地把一项行业里都觉得非常难的技术给落地了。
这款全新的揽境,成了第一款能够实现“无图端到-端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的燃油车。
这个名词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台烧油的SUV,在高速公路上,可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一样,自己控制速度、保持车道、超车变道,甚至还能自己上下匝道,而且它完成这一切,并不需要依赖那种需要提前采集和不断更新的高精度地图。
这一下子,就让燃油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挺直了腰杆。
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有多大,咱们得先聊聊,为什么给燃油车装上这么一套聪明的“大脑”,会比给电动车安装要困难得多。
这背后,确实有几道坎,是整个行业都公认的难题,绕不过去。
第一个难题,就是燃油车的动力控制天生就比较“别扭”。
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电风扇,你按下开关,电流通过,扇叶立刻就转,反应非常直接、迅速,而且输出的力度也很线性,控制起来非常精准。
电脑给一个指令,电机就能几乎零延迟地执行。
但是燃油车就不一样了,它的核心是内燃机和变速箱,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机械结构。
当你踩下油门,指令需要先传递给发动机,发动机吸气、压缩、做功、排气,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延迟,然后动力再经过变速箱里一堆齿轮的传递,最后才到轮子上。
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微小的延迟和非线性的变化,想让电脑像控制电动机一样去精准控制发动机和变速箱,实现那种既平顺又及时的加减速,难度非常大。
这就好比教一个机器人走直线很容易,但要教它去驾驭一匹有自己脾气、反应还有点慢的烈马,那技术含量可就高太多了。
第二个难题,是散热。
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需要一个性能极其强大的中央处理器,也就是“域控制器”,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台高性能的电脑主机。
这台“主机”在高速运转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就会死机罢工,那后果不堪设想。
电动车在设计之初,就为巨大的电池包准备了一套高效的液体冷却系统,顺便给这个“大脑”降降温,是举手之劳。
但燃油车的设计里,压根就没给这么个高功耗的电子设备预留位置和散热方案。
发动机舱里本来就是全车最热的地方,想在这里面给“大脑”找一个既安全又凉快的地方,还要保证它在夏天堵车或者高速巡航时不会“发烧”,这工程上的挑战可想而知。
第三个难题,是车内各种系统的“沟通”问题。
一辆现代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来自不同供应商的零件组成的,它们之间需要通过复杂的网络进行信息交换。
全新的电动车平台,就像一张白纸,工程师可以在设计之初就统一所有部件的“语言”,让它们沟通顺畅。
而像大众这样的成熟燃油车平台,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车内的电子系统就像一个联合国,有说“德语”的动力系统,有说“日语”的转向系统,还有说其他各种“方言”的传感器。
现在要新加入一个说“中文”的智能驾驶系统,并且让它能够指挥全车,就必须当一个超级翻译,把所有这些不同的协议和“方言”都打通,确保指令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和执行,这个工作量是极其庞大的。
面对这三座技术大山,一汽-大众和卓驭科技的这次合作,就显得特别有看头。
一方是代表着德国严谨制造工业的一汽-大众,它提供了全球顶尖的整车制造标准和一套近乎严苛到“变态”的测试流程。
另一方,是咱们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技术新锐卓驭科技,这家公司其实脱胎于大疆的车载业务部门,手里握着最核心的算法和强大的工程实现能力。
为了解决动力控制的难题,卓驭的工程师们花了四年多的时间,也就是一千四百多天,开着测试车跑了超过十万公里,在各种路况下一点一点地调整算法参数,硬是把燃油车那种动力输出的“脾气”给摸透了,最终才调校出那种媲美电动车的平顺驾乘感。
在散热问题上,两边的工程师坐在一起,反复论证,最终共同设计了域控制器的安装位置,并采用了一套风冷加辅助增强的方案,确保了这颗“大脑”在任何极端环境下都能保持冷静。
在最头疼的通信适配上,卓驭科技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工程功底,硬是把大众平台里那些错综复杂的通信协议给啃了下来,实现了功能的快速集成。
这场长达七年的深度合作,最终换来了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卓驭科技的技术方案,通过了大众集团内部极度严格的A-SPICE CL2软件开发能力认证。
这让他们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可以免去大众集团软件准入审核的供应商。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一个学生,因为平时表现和能力太出色,直接被保送进了世界顶尖名校,连入学考试都免了。
这充分说明,大众这个全球汽车巨头,从心底里认可了这家中国科技公司的技术实力和质量体系。
那么,让全新揽境这台油车变得如此聪明的“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呢?
核心就是卓驭科技的那套“惯导双目立体视觉系统”。
它和我们人类的眼睛工作原理非常像。
我们能判断物体的远近,就是因为我们有两只眼睛,大脑通过综合两只眼睛看到的微小差异,就能构建出三维的立体世界。
卓驭的这套系统也是如此,它通过车头的两个摄像头,实时地计算出前方所有物体的精确距离、大小和形状,在“脑子”里生成一幅三维的“点云地图”。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它不“挑食”,不管前面出现的是一辆正常行驶的汽车,一个侧翻在路上的货车,还是一个散落在地上的轮胎,甚至是一个奇形怪状的行人,它都能“看”懂,并判断出这是个障碍物,需要避让。
这让它摆脱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真正做到了“全国高速都能开”。
更进一步,卓驭还在燃油车上首次部署了“可解释端到端大模型”算法。
这个技术让车辆的决策方式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它不是一步一步地思考“我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我该怎么办”,而是将看到的所有信息融合在一起,几乎是凭“直觉”就规划出一条最安全、最平顺、最像人开出来的行驶轨迹。
所以,当这台揽境在高速上自动变道超车,或者丝滑地汇入车流时,那种流畅自然的体验,彻底刷新了人们对于燃油车智能化的认知。
这次一汽-大众和卓驭科技的成功合作,意义远不止是推出了一款新车。
它向整个市场证明,“油电同智”,也就是燃油车和电动车可以一样智能,这并非空谈。
它也让所有燃油车主看到,智能化升级的春风,终于也吹到了自己这边。
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崛起。
当德国的百年制造工艺,遇上中国的顶尖创新算法,两者结合所迸发出的能量,不仅为燃油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个新方向,也为全球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变革,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