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产突然对外宣布计划出售全球总部大楼,出售后仍将继续使用,旨在缓解财务压力并推动在华合作,反映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快报!快报!
日本日产又来了,这次不是新车发布,也不是新技术爆料,而是直接把门面卖掉了!这消息出来后,整个汽车圈都炸了。根据11月6日官方公告,日产要把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总部大楼出售,理由还挺巧——资产优化+财务压力缓解。这大楼早在2009年就被用作总部,算是个地标级别的建筑,身价差不多9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45亿左右。
说到买家,操盘的阵容也不能小:来自中国的敏实集团,联手美国私募KKR旗下的KJR Management。意思就是,敏实这次出手变得更国际化了。本来以为卖了还得搬家,但其实阳谋在这:签了20年的租赁合同,未来依然用这个地址做总部。你说,这是不是挺有意思?卖楼不挪窝,感觉像是个心机操作——既盘活资产,又不用担心搬迁的繁琐。
(嘿,你们觉得,这样的卖楼还继续用模式靠谱吗?)
这笔交易预计在2025年12月左右完成,资金到账后,日产财报上能多出个约36.8亿人民币的特别利润。话又说回来,这也是不得已的自救措施。车企目前的财务真很糟糕——2024财年(4月至次年3月)净亏6709亿日元(约334亿人民币),同比逐步变成亏本状态。有没有人觉得,这个亏损已经堪比灾难?全球销量也在走下坡路,整体下滑2.8%,特别是中国市场,销量下降12.2%。
这里得提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全球销量大概在335万辆左右,按腰斩的节奏,显然市场环境已变得极其艰难。这让人不禁疑问——日产卖总部续命,真能撑过去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表面功夫?
日产的财务压力不仅体现在亏损,还表现在竞争的激烈。比如说,更便宜、配置差不多的国产车在争市场份额,外加日元升值压缩利润空间。去年日元兑人民币涨了大概20%,这让进口部件成本大幅上升。而且,供应链这块,也不是说卖房子就能解决问题,就像生活中你要买一部新房,用的其实也是供应链——原材料、工人、技术都得对得上。
(提个小问题:你觉得,堂堂日产,靠卖总部还能翻身吗?)
其实这事还有一层值得深挖的,那就是包括在华合作的布局。敏实这次接盘,等于是踩到了一个风口——中国制造业早就不满足于只做拼价格的代工,开始追求掌握核心零件技术。敏实在国内市场的布局早就比肩国际大厂,这次能在日本扎根,意味着在汽车产业链上又更进一步——搭桥对接正变得重要起来。有趣的是,敏实早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设厂,布局也相当国际范。这次在日本核心商圈落地,实际上是在告诉世界:我们不只是搬砖的小弟,而是行业引领者。
一想到这,我不由得回忆起去年冬天,去敏实工厂看,厂区外排满了澳大利亚设备,里面的工人脸上还有些疲惫。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在努力追赶技术的步伐,也在抢占未来的主阵地。(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日产,从曾经的全球标杆,到如今被卖楼回血,这背后其实折射出整个行业的深刻变革。不少人会说汽车行业已走到转折点,但我觉得这还不止,更多像是一场重新洗牌。曾几何时,日产在全球汽车豪华且稳如铁塔,现在要靠资产变现保命。这个过程,像极了市场的天然调节器——淘汰一些品牌、企业的浮华,留下更强的。
我在想,敏实接盘,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再只是后端的供应商了,而是可以上到日本、深入核心吧。这不禁让我猜测——未来几年,可能还会有其他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入这个国际圈子,不仅是做技术输出,更是参与到日本汽车产业的话语体系中。
(你觉得,这样的转变,是技术输出更重要,还是资金投入?)
这次交易也让我反思一个问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到底朝哪走?是不是越来越趋向多极化?像日产这样的大企业,也在拼命捉紧资源,既要变现又想稳定——可见,市场不大,也不稳定,谁掌握核心资源,谁就能站稳脚跟。
你还记得小时候,偷偷拿邻居家的车模玩具吗?那会我就觉得,汽车就是未来。而今,汽车产业变革的速度比我预料的还快,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场资产大迁移是否只是个开始,还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整个行业的未来会更复杂?
回头想想,日产这次卖楼的决定,背后多少是无奈带来的智慧?还是必然沉浮的留白?我猜,未来也许还会出现惊喜。至少,敏实在日本站稳脚跟后,不知道会不会闯出一番天呢?
这事真还挺微妙的。
你们怎么看,汽车企业的资产盘整,会造成行业的日久天长吗?还是说,这只是个阶段性的调整?
欢迎留言,谈谈你的看法。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