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市占率已逼近“天花板”,迪王却把动力电池当成“第二个比亚迪”养,出口更是悄悄干到8万多辆。别人冲销量,它顺手把“储能+海外”两条暗线铺成了明牌。
一、销量快报:10月44万,累计370万,增长只剩“两位数”?
官方数据:10月新能源乘用车44.17万辆,环比微增2.8%,前10月累计370.2万辆,同比+13.88%。相比前两年三位数的狂飙,这增速看似“降挡”,但放在整体车市零增长的背景下,就是“别人平躺我小跑”。更关键的是市占率:今年国内每卖出3台新能源车,就有一台挂着“BYD”标,继续霸榜。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增长天然减速,迪王现在追求的是“稳量+提利”,而非“通宵蹦迪”。
二、电池装机:10个月230GWh,相当于“自带一条长江”
10月装机27.36GWh,累计230.6GWh,同比+26%。如果按一辆Model Y 60度电折算,相当于给380万辆特斯拉充满;要是拿来给家庭储能,够1000万度电的“巨型充电宝”。比亚迪的策略很直白:车卖多少,电池就跟多少,富余产能直接外卖。目前外供客户名单里已有长安、东风、小米、蔚来,连特斯拉柏林工厂据说也在谈刀片电池本地化。电池业务毛利率20%+,比整车还高,简直就是“车没赚钱,电先赚钱”。
三、出口暗线:10月8.4万辆,滚装船自己造自己运
10月出口8.39万辆,占当月销量19%,前10月累计约62万辆,同比+80%+。欧洲、东南亚、拉美三线并进,Atto3(元Plus)在泰国、以色列拿下单车销量冠军。运力不够?那就自己下单——“BYD Explorer No.1”汽车运输船已交付,一次可装7000辆,第二艘、第三艘在船台排队。海运价格高位时,自有滚装船单辆运输成本能省200美元,按年出口100万辆算,就是2亿利润。别人抢港口泊位,迪王直接“带着码头跑”。
四、利润结构:整车打平就行,电池+出口负责“赚钱养家”
三季度财报已经透露信号:单车均价14.3万元,同比下滑8%,但归母净利103亿元,同比仍增18%。奥秘就在成本端:碳酸锂价格从60万跌到10万/吨,一辆纯电成本省6000元;刀片电池自供比例超90,省下的就是净利润;出口车型均价高1.5万-2万,运费自建后还能再抠1%。结果呈现“单车毛利微降、净利反升”的魔法。简单说,比亚迪把整车当“流量入口”,真正赚钱的是电池外供、海外高售价和原材料回落的三重红利。
五、明年看点:销量增速或继续放缓,但“第二曲线”才刚热身
市场普遍预测2026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55%,靠增量狂飙的日子越来越少。比亚迪的剧本也在换:
1)电池外卖目标100GWh,对应外供收入800亿,毛利160亿;
2)海外整车销售冲击150万辆,欧洲本地建厂2026年底投产,关税成本再降10%;
3)储能业务手握北美、欧洲订单超12GWh,毛利率高过汽车。
整车销量可能只增长10%,但“电+储+海外”三条线,每条都能再造半个比亚迪。投资者若只盯着月销量环比,很容易错过这台“多点开花”的赚钱机器。
【此内容根据公开信息以及个人理解编写,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和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