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亿的利润,说蒸发就蒸发了。
这事儿放在任何一家公司身上都是个大新闻,更何况是保时捷,那个在许多人心中代表着精密工业信仰的品牌。最新数据显示,保时捷第三季度亏了近80亿人民币,前三季度的销售利润,从去年的40亿欧元,断崖式地跌到了区区4000万欧元。利润暴跌99%,这数字已经不是腰斩,是直接砍到了脚踝。
短短三年,大众集团曾经最能赚钱的“现金牛”,利润率从14%一路狂泻到0.2%。车还在卖,但几乎不怎么赚钱了。几年前谁能想到,买卡宴能打6.5折,帕拉梅拉直降30%清库存,这简直是在悄悄蚕食品牌的尊严。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市场的“金矿”,突然就不那么闪亮了。曾几何时,中国贡献了保时捷全球三分之一的销量,是它最重要的增长引擎。然而风向变得太快,从2022年起,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连续三年下滑,到了2024年更是暴跌了28%。
问题出在哪?当比亚迪、理想们用智能座舱和电动性能重新定义游戏规则时,保时捷的电动车Taycan就显得有些尴尬。驾驶体验没得说,依旧是顶级的,但在续航、充电速度和软件体验上,明显慢了半拍。过去支撑起豪车溢价的身份光环,在新一代消费者眼中,正在迅速褪色。他们要的“奢侈品”,是科技感,是聪明的车载语音和AI助手。
当然,把锅全甩给外部市场也不公平。保时捷内部的折腾,才是更致命的内耗。几年前,他们也曾雄心勃勃地要自产电池,想复制特斯拉的垂直整合模式,结果一头撞上了原材料暴涨和技术路线不确定的南墙。光是叫停这个计划,就付出了约27亿欧元的惨痛代价。
为了给燃油车续命,重新调整产品线,研发和工厂改造又烧掉了上百亿。这边砍掉旧路线,那边艰难地铺设新路线,每一步都是真金白银地往外流。这种被动转型的成本高得吓人,大众集团内部复杂的层级和多线作战,也让决策效率异常低下。当特斯拉的更新节奏以“季度”计算时,保时捷的产品周期还是古老的“五年”起步。
更雪上加霜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还递来了一把刀子。美国对德国进口豪华车征收的惩罚性关税,预计全年将给保时捷带来约7亿欧元的损失。作为一家在美国没有工厂的欧洲车企,它只能选择提价,试图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可想而知,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不少客户扭头就走了。
内耗、市场巨变、关税战,三重压力叠加,把这家德系豪车巨头推进了前所未有的泥潭。
危机之下,保时捷当然也在自救。他们开始重新设计未来,放缓了纯电车型的推出,转向“燃油+混动+电动并行”的策略,这更像一种“田忌赛马”式的战术回归,先稳住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时,计划推出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智能座舱,并与本土科技公司合作,亡羊补牢。成本控制计划“Push-to-Pass”也已启动,目标是在2026年前恢复健康的利润率。
品牌层面,保时捷又拾起了最拿手的情怀牌。限量款、复刻车、个性化定制,这些仍然是铁杆粉丝们无法抗拒的诱惑。
说到底,保时捷的滑铁卢,是一个时代的转折信号——传统豪华车的黄金周期,或许真的要结束了。就像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题“破坏性创新”一样,要想获得新生,必先打破旧的范式。
在其70多年的品牌历史中,保时捷也曾数次濒临破产,但最终都凭借对“驾驶灵魂”的偏执挺了过来。而这一次它要面对的,是技术范式的彻底更替。
真正的挑战,或许从来都不是造出最快的电动车,而是如何让一辆电动车,仍然拥有“保时捷的灵魂”。对这家企业来说,它最宝贵的东西永远不是某一代产品,而是它的内在文化价值。只是这条路,走起来注定不会轻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