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0年那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消息吗? 吉利汽车,一个当时在中国车企排名第十的民营企业,竟然宣布要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这个豪华汽车品牌。 媒体一片哗然,外企嘲讽声不断,说李书福是“疯子”,不自量力。 吉利2008年的净利润才8亿多人民币,而沃尔沃同年亏损了16.9亿美元,这看起来简直像蚂蚁吞大象的游戏。 但李书福却坚持己见,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收购动机并不复杂,吉利那时候正处在技术瓶颈期。 丰田曾经告过吉利抄袭,名声受损,自家车型以低端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 沃尔沃拥有超过2000项安全专利和环保技术,还有百年豪华品牌的光环,这正是吉利梦寐以求的。 李书福看中的不只是品牌价值,更是技术反哺和全球化跳板。 想想看,一个年销量不足30万辆的中国车企,突然能 access 顶级造车平台,这步棋风险巨大,但潜在回报更高。
钱从哪里来? 吉利自己根本拿不出18亿美元,李书福不得不四处筹钱。 2009年,吉利净利润只有11.8亿人民币,而收购需要约27亿人民币的现金支出。 他们拉来了地方政府支持,比如大庆市国资委提供了部分资金,换取吉利承诺在当地建厂。 中资银行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也发放了并购贷款。 甚至动用了民间借贷,最后还差2亿美元时,李书福直接向福特借钱,这操作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但体现了他的 pragmatism。
谈判过程更是精彩。 福特急于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因为从1999年收购以来,沃尔沃连续亏损多年,2008年巨亏让福特决心出售。 李书福在谈判中做出关键承诺:沃尔沃保持独立运营,不裁员、不迁移瑞典总部,保留原有管理团队。 这安抚了强大的工会组织,避免了文化冲突。 知识产权方面,经过激烈博弈,吉利获得了沃尔沃的全部专利使用权,包括安全技术和车型平台,这为后续技术共享奠定基础。
收购完成后,整合策略出乎所有人意料。 李书福提出“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不是父子”,采取轻触式管理。 吉利只派驻少数董事,不干预日常运营,让沃尔沃自主决策。 结果,沃尔沃销量迅速回升:2010年销量约33万辆,到2011年就增长到45万辆,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2.5亿欧元。 对比福特时代每年亏损,这转变让人惊叹。 供应链协同也起作用,吉利将沃尔沃的全球供应商纳入自家体系,联合采购降低了成本,单车毛利率提升。
技术共享是另一个亮点。 2013年,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了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平台,这是一个可扩展的造车架构,允许共用零件和生产线的。 成本直接砍半,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基于CMA平台,吉利在2016年推出了领克品牌(Lynk & Co),车型共享沃尔沃技术,比如领克01使用沃尔沃的Drive-E发动机。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每两分钟就能下线一辆车,2018年领克销量突破12万辆,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牌。 如果没有沃尔沃的技术输血,吉利根本不敢涉足高端市场。
全球化布局更是神来之笔。 沃尔沃在欧洲拥有成熟工厂和销售渠道,比如在瑞典的托斯兰达工厂和比利时的根特工厂。 吉利借助这些资源,将领克、极氪等品牌卖到海外。 2018年,领克进入欧洲市场,通过订阅模式销售,到2023年覆盖40多个国家。 海外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不足1%,上升到2024年的超过20%。 欧盟在2023年加征电动车关税时,吉利利用沃尔沃的欧洲工厂本地生产,有效规避了关税壁垒,比如极氪001在比利时生产后直接销往欧盟。
财务数据说话。 沃尔沃的市值从收购时的18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约180亿美元,翻了10倍。 2023年,沃尔沃全球销量达到70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25%的份额。 吉利集团整体市值在2018年港股上市时达到2200亿港元,旗下品牌矩阵完善:吉利主品牌覆盖大众市场,领克定位中高端,极氪专注电动车,路特斯走豪华性能路线。 2019年,吉利还收购了路特斯多数股权,进一步扩展高端版图。
李书福的远见体现在细节里。 他不像其他中国车企收购后急于榨取价值,比如上汽2004年收购双龙最终亏损40亿人民币退出,北汽2009年收购萨博只拿到一堆旧图纸。 吉利 instead 投资研发,在瑞典设立研发中心,学习沃尔沃的安全标准和质量管理。 2020年,吉利推出SEA浩瀚架构,用于电动车开发,这直接受益于沃尔沃的电动化技术。 极氪品牌在2021年推出首款车极氪001,基于SEA平台,预售时订单爆棚,2023年销量超10万辆。
欧洲车企的反应从嘲讽变为眼红。 大众和宝马开始研究吉利的商业模式,因为吉利不仅实现了品牌升级,还掌握了核心技术输出。 2022年,吉利通过沃尔沃的渠道,将极氪车型销往中东和东南亚,海外扩张速度惊人。 供应链方面,吉利整合沃尔沃的全球物流网络,降低了出口成本。 现在,吉利不再是模仿者,而是能与国际巨头掰手腕的玩家。
这场收购还带动了产业链升级。 吉利在宁波、杭州等地建厂,引入沃尔沃的生产标准,本地供应商技术水平提升。 2021年,吉利研发投入超100亿人民币,大部分用于新能源和智能驾驶,这些领域都有沃尔沃的贡献。 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均价从2010年的5万元人民币,上升到2023年的15万元人民币,品牌溢价明显。
文化整合也不容忽视。 李书福尊重北欧文化,保留沃尔沃的瑞典设计团队,甚至鼓励跨文化合作。 2015年,吉利和沃尔沃联合成立欧洲研发中心,雇佣本地工程师,促进技术交流。 这避免了类似上汽双龙的文化冲突失败案例。
最终,吉利收购沃尔沃不仅是一场财务胜利,更是战略典范。 从2010年到2023年,沃尔沃品牌价值从49亿美元增长到178亿美元,吉利集团全球员工超12万人,年销量超200万辆。 所有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李书福的豪赌赢了,但赢在细节和执行。 欧洲车企现在不得不承认,中国车企已不再是追随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