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的一件事儿闹得是沸沸扬扬,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
简单说,就是理想汽车直接在网上向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下了封“战书”,邀请对方来一场公开的直播对撞。
而且还说得特别敞亮,这事儿理想自己不碰,车子随机去市面上买,整个碰撞实验全权交给第三方机构来办,保证过程透明,让全国人民都来当裁判。
这架势,看起来是充满了底气,好像要用一场硬碰硬的实力对决来证明自己。
不过,这事儿看着热闹,但咱们普通老百姓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远不是一场谁更结实的简单比试。
这事的起因,还得从理想汽车之前的一场发布会说起。
当时为了展示新车理想L9的安全性,他们播放了一段内部做的碰撞测试视频。
视频里,一辆理想L9和一辆大卡车迎面相撞。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理想L9的车身结构,特别是驾驶舱部分,保持得相当完整,A柱没有发生严重变形,看起来对车里的人保护得很好。
而那辆大卡车呢,驾驶室被撞得整个都错位了,场面有点狼狈。
理想方面还给出了一个很震撼的数据,说碰撞瞬间产生的冲击力高达100吨,而理想L9扛住了。
这一下,确实让很多人觉得这车用料扎实,安全性杠杠的。
可没过多久,网上的风向就开始变了。
一些懂行的网友和汽车圈的专业人士开始提出质疑,大家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那辆被撞的卡车上。
有人通过视频截图仔细分析,觉得那辆卡车看起来型号非常老旧,甚至有可能是一辆快要报废的车。
这就让整个测试的公平性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就好比一个正值壮年的专业格斗选手,找了一位年迈的大爷来比武,赢了之后到处宣传自己天下无敌,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一时间,关于理想“挑软柿子捏”、“用信息差搞营销”的说法就传开了。
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质疑声,理想汽车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干脆来了个更狠的,直接把战书下给了国内知名的卡车品牌乘龙,意思就是:你们不是说我找的对手不行吗?
那好,你们派个正规军出来,咱们在全国人民的见证下,明明白白地再撞一次,这下总该没话说了吧?
理想这一招,确实把舆论压力成功地转移了出去,也显得自己非常有信心。
但是,咱们作为旁观者,不能只看热闹,得看懂里面的门道。
这个“乘用车对撞大卡车”的测试,本身到底科不科学?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说句大白话,这根本就是一场规则完全不同的比赛。
让小轿车和重型卡车比碰撞,就像让短跑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去比三项全能,他们各自都很优秀,但评价体系完全不一样。
咱们先说说小轿车,像理想L9这样的乘用车,它的车身结构叫做“承载式车身”。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的“笼子”,整个车壳子就是一个整体。
它的安全设计理念,最核心的一点叫“溃缩吸能”。
什么意思呢?
就是车头和车尾这些部分,在设计时就故意让它们“软”一些,一旦发生碰撞,这些部分会像手风琴一样折叠、破碎,通过自身的变形来吸收掉绝大部分的冲击能量,这样传递到驾驶舱这个“硬笼子”里的能量就大大减少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里面坐着的人。
我们平时听到的A柱、B柱够不够硬,说的就是这个“笼子”的关键支柱结不结实。
再来看看大卡车。
它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非承载式车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大梁的结构。
它底下有一根又粗又硬的钢制底盘大梁,车头驾驶室和后面的货箱是两个独立的部件,都安装在这根大梁上。
卡车被制造出来的第一使命是什么?
是拉货,是承载几十吨的重量。
所以它的设计重点全部围绕着承重能力、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它的安全性考虑更多的是,在满载情况下刹车能不能刹得住,车身结构会不会因为重压而变形。
至于和一辆小轿车发生正面碰撞,这并不是它设计时的首要考虑工况。
它的驾驶室是独立于大梁的,在巨大撞击下发生移位、甚至与底盘分离,这本身就是它结构特性的一种表现,并不能简单地用乘用车的标准去评判为“不安全”。
所以,理想拿着那个100吨的冲击力数据,去衡量一辆以载重为天职的卡车,就好像用一把尺子去量一桶水的重量一样,虽然都有数字,但衡量的维度根本就不对。
那么,理想提出的那个看似非常公平的“第三方随机采购直播对撞”方案,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其实不然。
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标准。
目前,全世界任何一个权威的汽车安全评测机构,比如我们国家的C-NCAP(中汽测评)或者C-IRI(中保研),都没有设立“乘用车正面碰撞重型卡车”这一项测试标准。
为什么没有?
因为影响结果的变量太多了,比如卡车的型号、载重情况、碰撞角度、速度等等,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公允的评测标准。
既然没有公认的“比赛规则”,那这个所谓的“第三方”来了之后该听谁的?
碰撞速度定在50公里/小时还是60公里/小时?
是正面100%重叠碰撞还是25%的小偏置碰撞?
这些参数只要稍微动一点,出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天差地别。
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所谓的测试,最终很容易就变成一场公关秀,谁的声量大,谁就能引导舆论,并不能客观反映真实的安全水平。
所以,回过头来看,乘龙卡车那边选择保持沉默、不回应,反而是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一旦答应了,就等于默认了这场“跨界比武”的合理性,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自己都成了对方营销故事里的一个道具,一个用来衬托主角光环的背景板,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说到底,这场“约架”风波,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盛宴。
它成功地把一个复杂的工程安全问题,简化成了一个极具话题性的“鸡蛋碰石头”的故事,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道路安全提升,靠的不是这种作秀式的碰撞。
卡车司机们关心的是车辆皮实耐用、省油能多拉快跑;我们普通车主关心的是在真实复杂的交通事故中,车辆的安全系统能不能起作用。
把这两个不同维度的需求强行捆绑在一起进行对比,除了制造一时的网络热点,让大家看个热闹,对于推动整个交通安全环境的进步,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