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销量“冰火两重天”!特斯拉成了“新能源时代的大众”?
各位老铁,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来聊聊车圈里最近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车企的销量新闻,总感觉像是在看两本不同的故事书?在咱们中国,某些品牌的车卖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而在大洋彼岸的欧美市场,同款车却像是被冷落的“前任”,销量惨淡。这反差,简直比天气预报还准——中国是“艳阳高照”,海外是“阴雨连绵”。这让我想起以前大众汽车的辉煌岁月,当年大众可是“中国市场的大众”,销量一半都靠咱们撑着。如今,这顶“桂冠”似乎要易主了,而接棒的,正是那个曾经引领全球电动车风潮的特斯拉。特斯拉,这个曾经的“全球宠儿”,如今也走上了“中国特供”的道路? 它是不是正在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大众”?这个问题,值得咱们这些潜在车主好好琢磨琢磨。
先来看看这“冰火两重天”的销量数据,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在欧洲,特斯拉的销量下滑得那叫一个触目惊心。 数据显示,今年7月,特斯拉在德国、英国、法国、瑞典、比利时这五个欧洲大国的总销量加起来才4027辆,这数字,连咱们一个二线城市的月销量都比不上吧?8月份,整个欧洲的注册量也才14831辆,比去年少了快两成。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更狠,今年前8个月,特斯拉在欧洲的注册量直接暴跌了32.6%。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几乎三分之一的欧洲消费者,已经对特斯拉失去了兴趣。再看北美,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在美国,特斯拉上个月销量同比下滑6.7%,市场份额更是跌到了38%,创下八年新低。有人可能会说,哎呀,是全球经济不行,大家都不买车了。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你看看人家比亚迪,今年8月在欧盟和英国的销量直接暴涨200%以上,从0.4%的市场份额一口气干到了1.3%。这说明什么?大环境不好是借口,产品力和市场策略才是关键。 特斯拉的“冰”,是它自己制冷的,不是天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特斯拉在海外“失宠”,却在中国市场依然“坚挺”呢?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我敢说,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品牌光环”在起作用。 你想啊,很多年前,当国产新能源车还在“蹒跚学步”时,特斯拉就已经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了。那时候,买特斯拉,开出去有面子,朋友圈一晒,立马收获一堆点赞。时至今日,虽然国产车技术突飞猛进,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对国产车品牌有“偏见”的朋友,觉得“国外的月亮就是圆”。他们常说:“我不了解中国汽车,我还不了解中国人吗?”这话听着挺自信,但细品,是不是有点“双标”?他们不了解中国车,却能“了解”中国人?在他们眼里,特斯拉几乎成了新能源车的唯一选择,其他国外品牌,比如BBA的电动车,反而被戏称为“工业垃圾”。 这种品牌滤镜,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获得了远超其产品力的溢价和忠诚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特斯拉的产品力。就拿Model Y来说,这车确实有两把刷子。它多次拿下新能源SUV的销量冠军,空间大、续航实、操控好,关键是价格还时不时来个“大跳水”,这种“价格屠夫”的策略,让很多潜在车主觉得“现在不买就亏了”。而且,它的三电系统虽然在如今看来不算顶尖,但胜在稳定可靠,就像老司机开的车,可能不快,但让你放心。更重要的是,它的自动驾驶技术(FSD)虽然还没完全开放,但“期货”属性拉满,总让人觉得未来可期。 这就像一个总说“下次带你去吃大餐”的朋友,虽然一直没兑现,但你还是愿意相信他。
但是,老铁们,咱们也得清醒点。特斯拉的“小毛病”也不少,这些可都是车主们用真金白银买来的教训。 比如做工,那叫一个“毛坯房”水准,缝隙大、异响多,开久了,车里就跟“交响乐团”似的。再比如内饰,除了那个大屏,其他地方简陋得让人心疼,跟同价位的国产车比,简直是“科技极简主义”玩过头了。还有,它的车机系统,虽然功能多,但偶尔也抽风,死机、黑屏,搞得你导航导到一半,突然“失明”,那感觉,别提多抓狂了。网友们的调侃很到位:“特斯拉,买的是车,送的是期货,附赠的是维修。” 这些缺点,在海外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的今天,自然就成了劝退的理由。
所以,回到咱们开头的问题:特斯拉成了“新能源时代的大众”吗? 从销量分布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它和当年的大众一样,找到了一个巨大的、且对其品牌极度认可的单一市场。但这究竟是福是祸?大众靠中国市场的成功,稳坐了多年神坛,但也因此被诟病“忽视全球其他市场”。特斯拉会不会重蹈覆辙?当中国市场的红利逐渐见顶,当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本土巨头在海外攻城略地时,特斯拉还能靠“品牌光环”撑多久?它到底是全球电动车的“引领者”,还是已经悄然变成了一个“中国特供”的“网红”品牌? 这个问题,恐怕连马斯克自己,现在也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