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新能源车是真火,身边不少朋友都换了,天天在朋友圈里晒电费单,一个月几十块钱,跑的路程可不少,看着是真让人羡慕。
大伙儿都觉得,这新能源车买着有补贴,用着省油钱,简直就是未来出行的标配。
可就在大家伙儿都觉得占了便宜的时候,一条新闻像一盆冷水,把好多人的热情给浇了个透心凉。
说的是郑州有位车主,花了十五万多买了辆新能源车,开了一年多,挺爱惜的,结果有一次不小心把底盘给磕了。
这本来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燃油车磕个底盘,修修补补,花点钱也就过去了。
可这位车主把车送到4S店一问,维修报价单拿过来一看,人当场就傻眼了,维修费要六万多块钱。
我的天,十五万买的车,修一下就要六万,这都快赶上小半辆新车的价钱了,这事儿换谁谁不迷糊啊?
车主当时就急了,说这比买车还贵,到底是什么道理?
这事儿一报道出来,立马就在网上炸开了锅,大家讨论的核心就一个:新能源车,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买得起,修不起?
咱们平心而论,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
为什么新能源车修起来会这么贵呢?
难道是它的零件都是高科技,金贵得不得了?
其实这背后藏着一套完整的“生意经”。
首先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车企把维修技术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不肯放出来。
您可能会想,4S店贵,那我开到外面那些开了十几年的老师傅开的修理厂去修,不就行了吗?
答案是,真不行。
外面的修理厂不是不想接这个活儿,是他们不敢接,也是没法接。
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都高度集成和智能化了。
修理师傅私下里说,没有原厂配套的诊断电脑和软件授权,连车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都查不出来。
这就像你生病了,医生没有CT机,没有化验单,光靠听一听、看一看,他哪敢给你开刀做手术啊?
新能源车的维修也是一个道理。
万一在维修过程中,因为没有专用设备,操作不当,把价值好几万的电池组给弄坏了,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车企肯定不认,保险公司也可能找理由推脱,最后这口大锅就得修理厂自己背着,一个小本经营的修理店,怎么可能扛得住这种损失?
所以,您现在去很多汽修店问,他们一听是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问题,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顶多给您换个轮胎、补个漆、做个美容,真正涉及到技术的活儿,他们是碰都不敢碰。
车企这么做的理由听上去也挺“冠冕堂皇”,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机-密,防止数据外泄。
但站在咱们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不就是一种变相的垄断吗?
因为只有他能修,所以价格就由他说了算。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大问题:配件价格高得离谱。
这里有个词叫“零整比”,说白了就是把一辆车拆散了,按零件卖,所有零件的总价和整车价格的比值。
这个比值越高,就说明修车成本越高。
新能源车的零整比,尤其是电池这块,高得吓人。
网上就有网友扒出来过,某款热门车型,在4S店换一块电池报价八万多,但懂行的人去查了一下供应链的成本,发现这块电池的出厂成本可能连三万五都不到。
这中间巨大的差价,就成了车企和4S店的利润。
而且,在您买车的时候,销售合同和保养手册里早就写得明明白白:“质保期内必须使用原厂配件,并在授权4S店进行维修保养,否则车辆将不再享受官方质保。”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您为了那几年的质保,就只能乖乖地接受这种高昂的维修价格。
更有甚者,一些保险公司也和4S店体系深度绑定,出险之后,会直接建议甚至指定您去4S店维修,如果您非要去外面的修理厂,那理赔的时候可能就要打折扣,手续也更麻烦。
这么一来,车主的选择空间就被压缩到了极致。
当然,面对这种局面,也不是说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首先,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工信部就发了通知,计划从2024年开始,要逐步统一新能源车的维修数据接口和技术信息公开标准。
这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国家层面正在努力打破这种技术垄断,想把维修的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产业健康发展和保护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高度重视。
虽然说政策完全落地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车企的配合度也需要观察,但这无疑是开了个好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其次,市场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后来居上的造车新势力,为了抢占市场,开始打出“服务牌”。
他们推出了维修透明化的服务,把常见的维修项目需要多少工时、配件多少钱,都清清楚楚地列在手机APP上,让车主在修车前就心里有数。
这种做法虽然还没普及,但很受消费者欢迎,也给那些传统车企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逼着他们也得思考怎么改善售后服务。
另外,咱们老百姓的智慧也是无穷的。
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教人怎么自己动手修车的视频越来越多,从怎么检查车辆小故障,到怎么更换一些简单的零件,播放量都非常高。
这其实也反映出一种无奈,正是因为官方渠道又贵又麻烦,大家才被迫自己研究,想方设法省钱。
不过这里得提醒一句,新能源车内部有高压电,非常危险,自己动手可以,但千万别碰那些核心的电气部分,安全第一,别为了省小钱冒大风险。
说到底,现在新能源车“修不起”的困境,是这个行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阵痛。
技术在进步,市场在扩大,但配套的服务体系还没跟上。
咱们一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确实要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烦恼。
好在,从国家政策的引导,到市场竞争的推动,再到我们每个消费者的呼吁和选择,都在推动着这个行业向更健康、更透明的方向发展。
可能短时间内,买新能源车还得像网友开玩笑说的那样,得先备着一笔“维修应急款”,但这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规的完善和市场的成熟,未来总有一天,修新能源车能像修普通家电一样,价格公道,选择多样,让大家真正用得省心、修得放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