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业务分拆,产能提升,智能汽车市场变革加速

最近跟一些做外贸的朋友聊天,普遍感觉是“班味”越来越浓。

以前是琢磨怎么把成本压到极致,一分钱的利润都得抠出来;现在呢,每天开会研究的,是怎么给同一款产品,搞出两套甚至三套不同的物料清单(BOM)。

一套是“全功能版”,用最好的料,专供欧美;一套是“特供版”,用国内供应商的料,主打印性价比;可能还有一套“东南亚版”,用当地料,主打一个本地化。

这事儿听着就累,跟一个人同时打三份工差不多,身心俱疲。

特斯拉业务分拆,产能提升,智能汽车市场变革加速-有驾

朋友甩锅说,这都是被特斯拉这种“浓眉大眼”的给带坏的。

说是特斯拉要求美国工厂的供应链,逐步把中国产的零部件给“清零”,搞一个“美国版”特供供应链,服务美国市场;上海工厂则用另一套“中国版”供应链,服务中国和部分出口市场。

听上去像是两兄弟长大分家,各立门户,各吃各的。

很多人一听到这个,第一反应就是宏大叙事,什么“脱钩断链”、“新冷战”、“平行世界”。

这些词儿听着带劲,但往往会掩盖事情的本质。

在我看来,这事儿没那么玄乎,与其说是地缘政治的宏伟棋局,不如说是一群西装革履的CFO和COO,在会议室里拿着计算器,痛苦地算账、填坑。

我们得先捋捋,过去三十年全球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就是“成本最优”。

资本像水一样,永远流向成本的洼地。

哪里的人力便宜,哪里的土地不要钱,哪里的环保要求低,工厂就建在哪里。

中国凭借着“基建狂魔”的执行力、吃苦耐劳的工程师红利和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了这个时代最大的“成本洼地”和“效率高地”,全世界的产业链都往这儿涌,大家一起发财。

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就是这个逻辑的巅峰之作,从建厂到投产不到一年,堪称工业奇迹。

特斯拉业务分拆,产能提升,智能汽车市场变革加速-有驾

那个时候,企业的风控模型里,地缘政治风险的权重,可能还不如某个港口会不会堵船的权重高。

大家默认世界是平的,货物是自由流动的,唯一的变量就是成本。

但现在,这个底层操作系统被强行打了补丁。

从贸易摩擦加关税,到疫情冲击断链,再到各种地缘冲突,老板们突然发现,风控模型里那个权重几乎为零的“地缘政治风险”,一夜之间变成了最大的变量。

原来,你辛辛苦苦把成本从10块钱优化到9块5,结果人一个关税加25%,你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影。

原来,你唯一的供应商在某个地方因为疫情停工,你这边几万人的工厂就得跟着放假,坐着干烧钱。

这时候,你如果是马斯克,你会怎么办?

继续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祈祷这个篮子永远安全?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侥幸。

所以,必然的选择就是“算账”。

这笔账得分三个层面算:

第一笔是“金钱账”。

在美国本土或者墨西哥搞一套新供应链,成本肯定比用中国的要高,这是明摆着的。

特斯拉业务分拆,产能提升,智能汽车市场变革加速-有驾

但如果算上25%的关税,这个差距就被抹平了不少。

再加上美国本土的《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地制造的补贴,一来一回,里外里可能还真不亏。

这本质上不是一个市场经济行为,而是政策强行扭曲成本曲线后的理性选择。

企业是逐利的,哪里的综合成本低,它就去哪里,这个“综合成本”现在必须把关税、补贴、潜在的断链损失都算进去。

第二笔是“风险账”,或者叫“安全账”。

这笔账更重要。

对于一家市值几千亿美金的上市公司来说,最怕的不是利润下滑10%,而是供应链突然中断,导致营收归零。

这叫“黑天鹅风险”。

花钱建个备用供应链,就像你花钱买保险。

平时觉得是纯支出,觉得亏了;可一旦出事,这笔“保险费”能救你的命。

从这个角度看,搞“一分为二”的供应链,值博率是很高的。

花一份钱,买两份安心,对董事会和华尔街的投资者都有个交代。

第三笔是“情绪账”。

特斯拉业务分拆,产能提升,智能汽车市场变革加速-有驾

在一个“政治正确”日益重要的环境里,一家美国公司,如果过度依赖某个被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的供应链,本身就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政治风险。

把部分产业链迁回本土或“友好国家”,是一种“纳投名状”的行为,可以换取更好的国内政策环境和舆论支持。

这种“情绪价值”或者说“政治价值”,虽然无法量化,但真实存在。

所以你看,特斯拉的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在外部环境剧变后,从“成本最优”模型,切换到“成本+安全”双重优化模型的必然结果。

它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选择,而是一个冰冷的、基于 spreadsheets(电子表格)的商业决策。

所谓的“去中国化”,翻译成商业语言,就是“降低单一供应链依赖风险”。

当然,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不爽的。

这意味着我们过去赖以为生的“成本优势”正在被各种非市场因素对冲掉。

过去我们是全球餐桌上最物美价廉的主菜,现在人家觉得你这道菜好吃是好吃,但有点“上火”,所以宁可去吃点虽然贵但“不上火”的沙拉。

这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首先,那个“买遍全球、享受最低价格”的黄金时代,大概率是一去不复返了。

全球产业链的“摩擦系数”在增加,这些摩擦成本,无论是关税、还是企业新建产线的费用,最终都会由全球的消费者来买单。

你买的手机、汽车、家电,会变得更贵,或者说,价格下降的速度会变慢。

特斯拉业务分拆,产能提升,智能汽车市场变革加速-有驾

其次,对于身处产业链条上的人来说,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在越南、墨西哥、印度这些承接转移产能的国家的人来说,这是“馅饼砸脸”,大量的就业和机会涌入。

对于我们这边的一些高度依赖外需的代工厂和配套厂来说,日子会很难过,面临着订单流失和转型的压力。

当然,我们自身的庞大市场还在,给“中国版”供应链做配套,依然是一门大生意,但“躺着挣全世界钱”的轻松日子结束了。

最后,对于投资来说,逻辑也变了。

以前我们投一个公司,主要看它的产品竞争力、成本控制能力。

现在,你还得加一个维度:它的供应链弹性。

一家公司如果能巧妙地在这种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做到“左右逢源”,比如既能吃下中国的本土市场,又能搞定海外的“特供”市场,那它就是赢家。

反之,如果一家公司在两个市场之间“左右为难”,被来回拉扯,那它的估值就会受到很大压制。

总而言之,世界正在从“一体化”走向“模块化”。

就像乐高积木,以前是大家一起拼一个大模型,现在是分成几拨人,各拼各的,然后看情况再把几个小模型松散地组合在一起。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必然伴随着效率的损失和成本的上升。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要告别过去的“全球化红利”幻想,重新适应一个充满摩擦和不确定性的新常态。

这没什么好抱怨的,这就是周期。

看清这一点,然后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策略,比沉溺于宏大叙事或者唉声叹气,要有用得多。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