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走在大街上,老远看见个车头亮着一串小灯,还以为是小动物的眼睛,其实全是各种探头?为什么车上装这么多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都快赶上一个灵敏的人脑了?2025年半年时间,中国乘用车的摄像头装了5239.6万颗,同比增长34.9%,这个数字看着挺吓人。除了摄像头,毫米波、超声波、激光雷达统统涨得飞快。到底是汽车厂商疯了,还是消费者真的需要这玩意?
首先咱得问一句:这么多摄像头和雷达装在车上,到底有啥用?真能让我们开车更安全、更省心吗? 想想以前我们买车,看动力、空间、油耗、配置——现在呢?直接看你这新车几个雷达、几个摄像头,用不用激光雷达,是不是L2、L3、L4级辅助驾驶,跟科幻片似的。现在谁家新车还敢只装四个轮子和一个方向盘?不多装点传感器,好像说不过去。
表面上看,智能驾驶越玩越花,大家都往“汽车机器人”路上冲。可咱也得想,这场潮水里,谁真的受益了?消费者、厂商、资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亚迪、小米、小鹏这几家搞的风风火火,新势力最高搞了3072.7万颗摄像头。那这些摄像头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按理说,摄像头越多,车越“聪明”,能帮我们“看得见”更多的东西——比如自动泊车、自动变道、主动安全预警、行人识别;遇上老年代步车乱窜、小孩突然冒出来、盲区里有电动车,理论上都能第一时间识别,及时反应,保护车里车外的命。
那问题来了:技术再先进,能不能百分百避免事故?能不能减少驾驶员分心?能不能让我们真的敢于把命交给“机器”?
说实话,这事儿还真不能蒙着良心“全部信”。再好的摄像头、再多的雷达、再牛的算力,遇见极端天气、镜头污损、被恶作剧涂点油漆、强烈逆光、雾霾、下大雪,往往都是被“打回原形”。现在有多少车主,科幻功能开了一年,最终还是手动开,怕它乱来?
但换个角度,没这东西,行吗?其实现在城市路况越来越复杂,外卖、快递、公交、各种非机动车、行人横穿……你不装点智能传感器,十字路口、老城区,司机根本照顾不过来。再加上新手司机越来越多,“老司机”也得时不时分心摸摸手机。有了这些传感器,哪怕你分个神,也不至于“关键时刻拉跨”,多少多一层安全保障。
所以,这些装在车上的“眼睛”和“耳朵”,更多是厂家用来“卷出新高度”,也是未来技术升级的筹码。消费者用得最多的,反而是“倒车影像”“盲区监测”这些实用的小功能。高级自动驾驶,并不是人人买车一定要用,起码现在还没到那一步。
再说说毫米波和超声波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词儿——毫米波雷达装了1661.7万颗,同比增长46%!超声波传感器更是逼近七千万颗——咱说句实在的,这些设备不是今天造汽车才有的,但过去啥时候这样大搞特搞、花样翻新?就跟手机从“能打电话”卷到现在“卫星通信、AI摄影”一样,车企也卷,不装点这个那个,说不过去。
这里头谁玩得最欢?毫无疑问是新势力。小米、小鹏、比亚迪这些品牌,技术敢烧钱,宣传更敢吹牛。对消费者来说,花十万、二十万买一台“能自己开、能自己停车、能自动变道预警”的车,听起来太吸引人了。老老实实卖代步功能的合资车,现在都不好意思宣传,后知后觉也都加装起来。连丰田、奥迪都疯涨自己的激光雷达数量。你觉得这是“科技以人为本”,还是“被逼出来的卖点”呢?
别以为只有车厂在下棋,背后还有无数零部件企业、传感器厂商、AI芯片公司、算法工程师,一起合力把汽车行业推到下一站。中国这些新势力能在短时间内“堆料”这么猛,离不开国产供应链高效率和“高配低价”的市场策略。换成奔驰宝马,恐怕还得再磨几年。
但这里有个更大的问题——技术升级带来的社会问题怎么处理?车越来越智能,人越来越“懒”,值不值得?驾驶员的“感觉”“人车合一”的乐趣越来越被“交给系统”。咱以后还会开纯机械手动挡的汽车吗?开车就像“生物搬运工”,啥都是机器替你干。这真是进步吗?还是变成了‘养生式驾驶’?
还有,数据安全、隐私安全、无人驾驶的法律责任、保险赔付,到底算谁的?出了事,车主要赔钱、厂商背锅、还是保险公司跳脚?这些问题其实才是技术爆炸背后的阴影。到时候真出了个“大事故”,可不是数字能解决的。技术“卷”得越凶,法规、制度、社会伦理就越得早点跟上。
再拉远点看,中国汽车之所以能在传感器领域这么疯狂“加料”,归根结底还是被市场倒逼。13亿人口,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城市化、交通压力、用车需求翻着倍地长,不搞点“科技创新”,很难站住脚。加上海外竞争,一旦咱的传感器算法、产业链成熟到全球领先,不光能装中国车,还能反向出口,和欧美日抢市场。小米、小鹏这些新势力厉害的地方,不只是车开的好,而是车、手机、智能家居一整套生态绑在一起,把“未来生活”概念营销到极致。
但反过来,也有不乐观的:“智能化”是一场军备竞赛,今天你领先,明天就可能落伍。消费者最后能不能用得上,用得舒服,体验感到底怎么样,还是得时间说话。别以为多拉几根数据线、多装两个摄像头,就能颠覆行业。真要看谁在安全性、稳定性、用户体验、成本控制上都能做得好。
最后我得问问大家:你真的愿意把开车这件事,交给“车上的那些数不清的眼睛和大脑”吗?下次你开着车,四面八方全是电子眼在追踪,开车的乐趣还剩多少?三年后你的新车功能还更新吗?万一“OTA升级”不给力,会不会变成一台电子垃圾?别光看今天的“摄像头跑分”,更得想想十年后,这批汽车怎么办。
但不管你乐不乐意,这波“传感器大潮”早晚要席卷更多行业。中国车正走在这条全新赛道上,你能拒绝一次、两次,但终有一天,你会上车。未来出门,“你的司机”也许不是你自己,而是那一堆看不见的“铁疙瘩”。你相信吗?你会期待吗?你会焦虑吗?你想好了没有?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