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汽车拿好沉住气的底层逻辑,咱们可以从这几方面聊起。这个公司,大家都知道,曾经是个燃油车的传统玩家,后来才知道它在新能源、尤其是氢能源领域,还是有站位的。很多人都觉得,它就是个讲故事的车企,没啥亮点,只会靠炒概念忽悠人。但我感觉,它的基本盘和背后藏着的核心牌,才是让市场喊拿好沉住气的真正原因。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想想它到底是怎么稳住市场的。其实说白了,它的底子还算扎实,也就那几块——一是代工,二是自主新能源,三是政策红利。而这三块,哪一块都不算爆款,但组合在一起,就能支撑它观望的耐心。
先说代工。2024年,海马在郑州的产线上,做的是小鹏那块黑马车型的代工。全年能出12万辆,营收大概85亿吧,占总收入的60%左右。你说它毛利率,8%,听着挺低,但胜在订单稳,回款快。这点,我觉得比起朋友说没订单就死的那种企业,差异还挺明显。特别是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又追加15万辆的订单,说明至少短期,它的订单和现金流算是很稳了。你觉得,没有订单,就真能活下来?我是不这么看。
关于自主新能源,虽然目前销量还算不上火爆,但45%的同比增长,绝对够白话告诉你,海马还是在一点点推进的。它的亮点在于氢能源车型——这段还得提一嘴早早布局。你知道,氢能源说白了,是未来的事,但未来一说,20年2070年的目标听得多,行动少。海马早在海南就建了个氢能源工厂,产能就够用,年产能5万辆,已经是国内首个量产级的水平,何况,还在海南布局20座加氢站,合作出租车公司、示范运营,基本上走了一整套商业化路线。
有朋友问我:这氢能源的商业化,真能成吗?老实说,我还在犹豫。成本还高,加氢站耗得起嘛?售价35万,普通消费者会买账?而且,这氢燃料车的普及,短期看还挺漫长——补贴能帮点,但还差成本这块硬骨头。可能还得几年时间,价格才能更合理,所以我觉得它的氢能源布局是长远打算,但短期更多是技术储备和资源积累。
说实话,我觉得海马的第二张稀缺牌是这个:它和海南自贸港的关系,特别深。海南加关税优惠、产业基金扶持,这都让它可以玩得更大。准备用零关税进口新能源零件,再辐射东南亚市场,甚至未来的组装项目,都是打资源牌的范例。这种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合作伙伴的组合,还是挺难碰到的。在这些层面,海马的价值不在短期盈利,而在资源能力上。
但也要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海马的基本盘稳定,可沉住气的原因也在这里——它不想靠单一热点发一波财就走。氢能源的商业化周期长,成本高,还得几年时间消化掉。自主销量爬坡也不快——和比亚迪比,差了3个数量级。过去,我问过个搞市场的朋友:你觉得,海马在新品推出后,有没有可能赶上?朋友冷笑: 短期内,基本不可能。也可能我想得太简单,毕竟,别的车企都在跑,小作业吃点小利就走了,海马还在慢慢走路线。
其实更让我困惑的是市场。它的股价,总是被预期拉起来,又被现实打回:订单波动、政策落空,股价就跳水。好比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那边出点事,海马股价就会蹭蹭地从8元跌到6.5。你看,明明,它还在等什么呢?但市场觉得:你有潜力、但还不够火。我觉得,这也挺公平的——不能光看故事,得看兑现。
咱们普通投资者(我有点自嘲)该怎么布局?别当赌徒,多点观察。盯紧三个信号:第一,氢能源车型交付数量。如果2025年底,示范运营的500辆氢MPV能持续交付,意味着商业化路径在逐步展开。第二,代工订单续签情况。到2026年第三季度,代工能否再升级?比如达成20万辆/年的订单,这个信号就很关键,代表公司现金流还稳。第三,资源整合落地。跨国合作的项目、产业基金的资产投入,落地了,说明它在资源储备上走得更远。
这三点,只有逐步达成,才算拿好沉住气有依据。而市场上还得多点耐心。你信不信,氢能源会成为未来?我有点猜测,可能还没想清楚,但不排除几年后,真成了香饽饽。咱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海马的还是要看基本面和兑现速度。
要不要问一句:你觉得,氢能源未来几年,是泡沫还是新风口?我其实还挺迷茫的——就像买股票一样,说白了,都是个耐心游戏。到还是看谁能沉住气到真正的兑现时刻。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觉得海马这个盘,有点像个长跑选手。你说,全靠炒概念能跑多远?我倒觉得,真正要看它的基本盘什么时候能跑出圈。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