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杨亮花了25万买了辆迈腾330,当时还挺得意的,觉得自己终于开上了像样的车。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他去二手车市场一问,收购价最多16万。整整贬值了近10万块!
这个数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很多人一年的工资也就这个数。
大家都在担心错了方向
最近经常听到身边朋友说,现在货币超发这么严重,M2都超过300万亿了,是GDP的2倍,现金肯定是贬值最快的。很多人都在想办法把钱换成其他资产。
但说实话,我觉得大家可能想错了。
你看看最近的数据就知道了,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但没涨,反而下降了0.1%。这说明什么?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钱的购买力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
换句话说,现金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保值得多。
真正让人肉疼的,是这4样东西的贬值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房子:从天价神话到现实回归
二三线城市已经"凉透了"
从2022年开始,我就明显感觉到房地产市场变了。先是天津、郑州、石家庄这些二三线城市,房价开始松动。当时很多人还不相信,觉得房价不可能跌。
结果呢?现在全国平均房价已经从最高点跌了超过30%。
我有个朋友在石家庄买房,2021年花了200万,现在同样的房子挂牌140万都没人要。这种心情,真的是五味杂陈。
一线城市也开始"补跌"
更让人意外的是,连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也加入了调整队伍。以前这些城市的房价,那真是"神话"一般的存在,随便一套房子就是几百万起步。
但现在不一样了。像深圳这种房价收入比达到40倍的城市,说白了就是一个普通家庭不吃不喝4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这种价格明显脱离了现实,迟早要回归合理区间。
燃油汽车:时代变了,老铁
新能源的冲击比想象中更猛烈
杨亮的遭遇其实不是个例。现在整个燃油车市场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原来燃油车独霸天下的时候,价格相对稳定。但新能源汽车一进场,整个游戏规则就变了。现在汽车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各家车企都在疯狂降价抢市场。
我之前开的那辆10万块的小车,现在同款新车只要7万多。这贬值速度,真的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中产消费力下降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很多中产家庭收入增长放缓,甚至有些还在减少。大家对买新车这件事变得更加谨慎了。
能开就行,何必换新的?这种心态变化,直接导致了二手车市场的饱和和新车销量的下滑。
大学文凭:从香饽饽到"白菜价"
扩招的后果开始显现
说起学历贬值,我感触特别深。我上大学那会儿,本科生还是很少见的,毕业后找工作相对容易。
现在呢?每年有上千万大学生毕业,本科生都成了"标配"。我侄子去年大学毕业,投了几十份简历,最后只能去送外卖。不是他不努力,而是竞争太激烈了。
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更要命的是,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到了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企业HR跟我抱怨过,现在招个大学生进来,还得重新培训几个月才能上手。
相比之下,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反而更受欢迎。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学历越来越不值钱,经验越来越重要。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太快了
科技进步的"副作用"
现在的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我前年买的手机,当时花了5000多,现在同样配置的新机只要3000不到。关键是,功能上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改进,就是处理器快了一点点。
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买新的?只要能用,大家都倾向于继续用旧的。
消费降级成为主流
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人开始消费降级。以前可能一年换一次手机,现在能用三年就用三年。市场需求萎缩,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我的一些思考
经历了这些变化,我觉得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资产配置的问题。
现金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在通缩环境下,持有现金其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钱放在银行里,虽然利息不高,但购买力在稳步提升。
投资要更加谨慎。 以前大家觉得买房、买车都是稳赚不赔的投资,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任何资产都有贬值的风险。
技能比学历更重要。 与其花大价钱去考各种证书,不如踏踏实实学一门实用技能。市场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不是一堆证书。
理性消费成为关键。 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买东西之前多想想是不是真的需要。很多时候,够用就好。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策略。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各种声音带偏了节奏。
毕竟,钱是自己的,决定权也在自己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