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行业趋势有关的事情,我这人看得比较实,尤其是靠点数据说话。
你知道吧,乘联会一年的统计,我随手翻了下去年和今年的新能源车份额变化。去年年底的比例大致是纯电占49%,增程和插混加起来也差不多快50%。今年,一下变成了74%的纯电,剩下的就是增程和插混的那点少。这个变化挺令人吃惊的,纯电涨得特别快,去年还很多人觉得纯电续航不够用,现在变成主流了。
再看今年10月,纯电的同比增长20%,而增程同比还下降了7.7%,插混也掉了10.3%。我觉得,这差距很明显,纯电在拉动市场,而增程在缩减。其实不奇怪,白天开纯电车,主要就是城里通勤。走远点,大家还是得考虑充电问题。
我自己还翻了翻笔记,去年纯电比重还是49%;对比之下,今年一看,就是74%。差不多是两倍还多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挺简单,充电基础设施改善之后,绝大多数续航焦虑不再是问题。很多专家还总在讲用户怕麻烦,但真开起来发现,平时一到两百公里的距离还真没那么难,长途旅行的话,提前安排充电站点,自己也能接受。
这几年,充电桩如雨后春笋。公交站点旁、城市地下停车场、商场停车场,几乎随处能找到。充电不麻烦这话,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认同了。其实这个变化对纯电的冲击太大。一些朋友跟我说:我发现,充电桩多了,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就逐步消失,倒不是我追究未来能开多远,而是‘今天’走走就不觉得什么。
说到这里,要不要问问,纯电真的是大众都能用的车么?我其实在想,这一波纯电的崛起是不是也让一些原本专业的车企难睡觉。在做研发时,那个续航爆表,充电快的目标,真的那么容易达到?我觉得吧,他们还没想清楚,要不要就盯着最大续航,忽略了用户的痛点——用车成本和体验。
我刚才翻了下我爸的相册,是去年开的一辆大品牌纯电,续航表现还行,但那充电桩不好找,排队要等十分钟。有次我插好车,跟我爸说:你看这个充电站,排了好长时间。他叹了口气:还不如我那油车,跑一箱油也就几分钟。如果没有整体便利度的提升,这纯电还会有人买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
你记得去年我说过,增程其实是一个过渡怪胎。你相信吗,我周围的修理工说,很多增程车要比纯电和油车麻烦。每次开到充电站,发现充电桩占满,要等半个小时。他们讲这个时候,我立马想,那为什么还不普及快充?叫什么‘快’充,实际上还是慢慢等。但其实不光是慢,还有维修频繁的问题——电池老化、发热、增程器件的复杂性。
在我歌德学的那一圈,大家一直在站队纯电——更简单、少出毛病、未来感强。但是,增程车型是不是逐渐落寞了?我觉得,不能太绝对。毕竟,早年的增程体验不好,像我朋友说的充电又麻烦,滤器还烧坏过,也不是什么秘密。这个情况让很多人对增程的印象不是特别好。
还是有一些小猜测。可能要搞的就不是燃油+电的二元,而是真正的纯电体系,然后加个应急包,用个便携续航宝什么的。……这个猜测没细想过,不一定靠谱。
放眼汽车市场会变成什么模样?我觉得,随着纯电用车经验不断普及,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希望能用就好——不用追求极限续航,也不用担心充电。本质上,纯电的门槛在逐渐降低。那,剩下的问题,可能就是充电网络覆盖跟不上用户期待。
如果纯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像特斯拉、比亚迪那种技术积累早的厂商,似乎已经走在了前面。但我一直在问自己,提升体验的空间在哪?你去买个二手车,能轻松找到一辆去年用的纯电,想想也挺现实的。
话说回来,增程车型的日子,也还没完全消失。毕竟,有一部分用户还是觉得我不用担心突然没电,安全感上还是有需求。只是,这个需求会不会像我们预想的那么大?未知。其实我挺好奇,未来十年,市场会慢慢变得怎样?也许很难有定论。
(这段先按下不表。)纯电的崛起很快,但这是否意味着增程完全没市场?我其实不太敢相信。毕竟,曾经油车能开一百九十多公里,再快也得十几分钟充油,现在换个角度想,这车要是能跑个三百公里,能多方便?但不同的是,充电的便利性让这个方便变得真实。
对了,问一下你们,开电车的时候,最长的续航用掉多少次?其实我自己心里有个粗算,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5度左右(估算),城市充电费用平均2.2元一度,纯电的百公里成本就是33元,油车大致50块钱左右。你说,这差距是不是也让别的因素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未来是不是纯电为王还很难说,但那种只要充得上、方便用、超出预期就够好了。你们觉得,哪个细节最能让消费者满意?比如说——充电等待时间、价格、设备的普及、还是保值率?这些,都很有趣。
就算是我自己,也没想过全都在想这些,反正看车,觉得纯电是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还得看地方,是不是到点儿就能找到充电桩;是不是出门几百公里不用担心?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这波纯电大潮,是真正的改写游戏规则,还是只是风景一时?问你,你觉得未来车主们会更在意续航,还是充电便利?【别问我为什么问这个,自己也说不清楚。】总得有人破解这个焦虑吧。
说完了,随便扯几句,纯电的路还长,你们有没有觉得,等未来某个早晨醒来,打开手机 APP,显示全国充电桩完好无损,没有等候,那景象会不会让人觉得——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遥远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