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行新路径销量之外,我们更该关注什么
提到华为鸿蒙智行,大家最近肯定都挺关注,今天又有新车预订开放,价格也刚官宣,热度居高不下,大多数人都赞叹它的速度,随之就会说一句,卖得真快,我想聊个新的角度,那就是,当我们把目光放在“销量神话”以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鸿蒙智行做对了哪些关键事,这些事,又给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带来了什么新启示。
大家现在都能看到,华为鸿蒙智行发展得超级快,它不是简单“快”就了事,而是每一步都踩在别人的前面,从第一台车上市,到如今交付破百万辆,用了43个月,很多老牌车企都自愧不如,但,速度本身绝不是全部优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现在,只有速度远远不够,必须有新打法。
我们别只盯着数据,应该发现,华为选了一条很有意思的路,它没有完全照搬以往车企那套,比如传统4S店,也没走特斯拉那种全直营路线,那它做了什么?华为把自己的聪明劲用在了品牌与技术融合上,除了本身品牌有很强牵引力,更结合自己独特的智能驾驶、鸿蒙OS车机、全场景互联系统,消费者选它,不只是因为华为两个字,还是被所谓“体验”撬动,甚至愿意多掏几万买单。
再全国各大门店几乎同时铺开试驾,让人抢先体验到新产品,这就不是单纯的“卖车”,而是让用户形成了参与感,这种做法,跟蔚来、小鹏、理想以及很多传统厂商,更像是“体验升级”,回头单靠讲故事或者品牌溢价,其实都不如真实体验来得有效。
很多人不会忽视那天花板高得惊人的销量,比如享界S9起售价定在31.8万元,首批用户还能拿到高额权益礼包,紧随其后就要上市,一步一个脚印,公开数据显示,问界M9才21个月就卖25万台,甚至成了50万元以上区间最畅销的纯电车型,这数据,放眼全球也是顶尖,但,如果我们只津津乐道于销售数字,其实容易忽略了更大的一层推动力,那就是“合作+创新”的组合力。
合作这件事,不只是跟赛力斯简单联合研发,而是形成了真正互补,赛力斯最近三季盈利53亿元,新能源销量突破30万台,营业收入破千亿,就很能说明问题,因为,只有把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衔接在一块,才可能跑出新的商业模式,把经济效益落到实处,不然,单打独斗,早晚会变成“各自为战”,难以持续。
反观之,现在整体新能源市场,好像进了一个“卡点”,尽管10月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仍高达56%,谁都能感受到,那股子往上冲的劲头,明显没以前猛了,专家在分析时就讲,车市已经也分成两派,一边是燃油车在走下坡路,一边是新能源进入疲软期,甚至不得不靠以旧换新、购车下乡或者其他政策刺激,那如果政策收紧或者滞后,谁能扛住下滑风险?
而华为鸿蒙智行给的应对,其实提供了一些“解法”,它用更紧凑的节奏迭代产品,上个月刚宣布破百万台,新车预定马上上线,接着下个月就上市,完全不给对手“反应窗口”,与此它通过品牌赋能渠道,把“科技智能+高端体验”这条护城河挖得更深,不管是卖给35万还是50万的消费者,原本可能徘徊观望,现在也会觉得,花更多的钱,能买到比以前大幅升级的体验。
这个逻辑,其实并不是中国独有,美国特斯拉当年也是靠智能化、电动化双创新,才在全球市场迅速扩张,跟特斯拉侧重于直营、极致制造不同,华为更懂中国市场,更懂“组合拳”,更懂本土化柔性创新,造车新势力里,不少同行虽然喊着追赶,从品牌到体验,还是被它高一头。
去年大众ID系列在德国本土销量就遇到了挑战,调查显示70%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更在意智能化体验而不是传统品牌,德国媒体甚至评价,未来车企如果不深挖智能场景,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掉,由此可见,消费者的决策逻辑已经彻底变了,而中国华为用43个月的“新速度”证明了,这条路完全可行,甚至跑得更快、更稳。
再看整个行业,传统的4S店扩张——高成本、慢节奏、库存压力大,直营模式虽然好,但重资产投入压力更大,而华为的探索某种意义上,是“跳出格局”,它把渠道、品牌、产品、服务、数字体验几乎融合一体,在新能源车越来越“高速换挡”的阶段,这组合打法,可能为后来者指明了新路径。
回到最初的那个疑问,享界S9能不能像M9一样大卖,没人能给定论,这既要看产品定价、市场存量,也还要消费者到底是不是会用真金白银为体验买单。
华为鸿蒙智行过去43个月跑出“速度”,更跑出了一种全新“车企范式”,对于中国新能源行业来说,下一个被颠覆的,会是谁?消费者面对越来越卷的车企,还会用什么维度选择新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