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下2025年前三季度的销量数据,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比亚迪依然稳坐头把交椅,累计销量达326万辆,完成全年460万辆目标的71%。这个数字听上去很漂亮,但要真说惊不惊喜,我倒觉得还挺正常的——毕竟它这么多年来在电池、驱动、整车产品线上的持续积累,早就决定了它不会轻易掉链子。
我记得上个月和朋友小李聊天,他做新能源车销售的,说了一句特别实在的话:比亚迪这货,已经不是靠单点爆款拉动销量,更多是靠整个家族产品矩阵一起推才撑得起来。 老实讲,这一点对我触动不小。以前大家都在盯着刀片电池这一把锋利武器,现在看更多的是DM-i混动系统的普及和新能源车型覆盖的全价位段,使它更贴近各类消费者。说白了,就是跟供应链对赌不是依靠某个零件,而是依托整体生态的稳定和效率。
前面说的正常其实得稍微收个口。说它稳还真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四季度才是真正的硬仗。比亚迪今年的71%完成率背后,有多少产能瓶颈和市场波动,是外人不太能看到的。特别是供应链这块,虽然刀片电池号称革命性,但全产业链协同度和原材料价格浮动,多少给它腾飞打了折扣。打个比方,拿研发来说,就跟造飞机,不是光造发动机就能飞起,翼展设计、材料耐久、装配工艺所有环节流畅配合,才能真的腾空。供应链跟这个很像,缩短响应链条比砸钱造Better电池重要太多。
再聊聊同价位其他国产车企。吉利和上汽都不差,目标完成率也都冲击70%左右,我跟销售打听过,吉利的中型SUV领克系列用户反馈回头率挺高,问我为啥?一句话:驾驶感受扎实,售后响应快,关键价格也接地气。对比之下,比亚迪的优势在于新能源技术富厚,吉利更多侧重组织和服务,两个层面不能混淆。还有几点我没细想过,毕竟数据还是比较表面的,比如这类车的长期保值率到底差多少(估算国产90区间里,一般比亚迪领先5个百分点左右,但品系细节有差异)。
顺带说下,售后这一环节经常被忽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跟修理工朋友阿涛聊天时,他吐槽不少国产新能源车设计过于复杂,很多节点不易维修。相较之下,比亚迪的车型结构相对友好,零件通用性强,修理快且成本低。走过那么多年,他的话没骗我。这实实在在直接影响保有用户的口碑和体验。
我得自我更正。先前我在朋友圈里说比亚迪技术优势压倒性领先其它国产车,有点夸张了。毕竟上汽和蔚来在智能网联和软件生态方面进步也挺明显,只是没能完全转换到销量上。很多时候,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和体量差距,决定了人们对领先的定义分歧。我就像跟你们聊的,很多细节其实很难一言蔽之。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未来这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会不会像过去的手机行业一样,最终集中到几个拥有完整供应链和软件硬件整合能力的大玩家?目前表现出来的强者愈强趋势,是否会让中小企业陷入日益加剧的生存困境?我个人感觉,四季度这段冲刺期的表现,可能会给出一些暗示。
顺便跑个题,昨天被朋友拉去试驾了新上市的某国产SUV,交谈间他问我:你觉得Q5和这款国产车最大区别在哪里?我说:就像打仗,北约和自卫队差别,装备都好,但后勤和战略决策才是关键。他说这个比喻挺贴切,我也觉得这话点出了核心——技术和规模不是万能,体系和执行更重要。
给你们留个悬念: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确实酷炫,但它背后诞生了多少简单有效的制造改进?供应链上的小白自动化,到底带来了多少量级的效率提升?估算下,或许每生产一块电池,能节省2-3%的能耗和材料损耗。但这背后,需要多少人去默默死磕?(这段先按下不表)
市场上,比亚迪的南北布局、海外扩张、还有产品迭代的速度,这些基础建设的细节,将继续影响他们未来的走向。你觉得,未来这场车市升级,谁会是最大赢家,技术大牛还是渠道老炮儿?还是说,最终胜利者会是在这两者之外,另辟蹊径的黑马?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