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可真是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一边是欧洲车企在美国市场被“割韭菜”,另一边东风新车直接杀穿十万级价格线,搞得合资品牌脸上挂不住。这剧情,比八点档还精彩。
第一幕:欧洲车企的“韭菜之痛”
欧洲车企这几年日子不好过,尤其是面对美国市场的“收割机”操作。特斯拉带头降价,福特、通用紧随其后,欧洲品牌硬着头皮跟,结果利润直接被砍半。大众ID.4在美国卖得比欧洲便宜两成,奔驰EQ系列更是被吐槽“价格跳水冠军”。
为啥?美国市场补贴政策玩得溜,《通胀削减法案》直接把欧洲车企逼到墙角——要么本地建厂,要么放弃补贴。大众咬牙投了70亿美元在田纳西建电池厂,宝马也砸钱扩建南卡罗来纳工厂。可成本还没摊平,美国车企又掀价格战,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欧洲人当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第二幕:东风新车杀穿十万级,合资品牌慌不慌?
这边欧洲人还在算账,那边东风直接掀桌子了。新出的奕派007,纯电续航530公里,零百加速5.8秒,配置拉满——结果定价12万起。网友直接炸锅:“这价格,合资车还卖个啥?”
合资品牌确实尴尬。同级别的丰田bZ3、大众ID.3,价格还在15万以上,续航和智能化还被东风按着打。更绝的是,东风这车用的还是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能座舱,供应链成本压到极致。业内人士算过账:合资品牌光品牌溢价就占了三成,现在东风一把撕掉遮羞布,消费者谁还愿意买单?
第三幕:行业洗牌,谁在裸泳?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其实是技术路线的对决。欧洲车企押注纯电但转型慢,美国靠政策强推本土产业链,中国车企则玩起了“技术+成本”双杀。比亚迪去年卖爆300万辆,今年东风又来搅局,合资品牌的老本还能吃多久?
更狠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去年暴涨120%,欧洲成了第二大市场。德国人现在买MG4比买高尔夫还积极,法国街头跑的都是比亚迪元PLUS。反观欧洲车企,一边抱怨中国“倾销”,一边又舍不得中国市场这块肥肉,典型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尾声:合资车的脸,到底往哪搁?
以前合资车靠品牌就能躺着赚钱,现在呢?技术拼不过,价格打不赢,连情怀牌都快失效了。年轻人买车只看性价比,谁管你是“德系品质”还是“日系耐用”?
有人说这是行业洗牌,也有人说是中国车企的逆袭。但无论如何,消费者肯定是赢家——花更少的钱,开更好的车。至于合资品牌?要么赶紧跟上,要么就等着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吧。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家被“掀桌子”的,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