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小而美”车企在美国市场虽具技术设计优势,但面临15%关税压力,依赖进口和成本压缩难以抗衡,未来或将逐步退出或被迫提价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一份美国市场销量的数据——马自达CX-5的销量居然达到了18万多辆(估算,样本少一点),看得我还挺吃惊的。想了想,实际上,马自达在这里的表现还算不错,至少比其他一些日系品牌稍微平稳点。

早上推门出门,空气还带点凉意,我坐在驾驶位上转了一圈,突然想起去年在某个经销商听到的话:咱们这边格局变得更复杂了。那会儿刚好聊到,马自达在美国的利润空间,其实比大家想象中的要紧张。因为,虽然销量挺不错,但利润能有多厚?估算一下,平均一辆CX-5的利润也就500-700美元(体感,样本不多,但差不多这个数),这样算下来,月流水也就几百万美元。

日系“小而美”车企在美国市场虽具技术设计优势,但面临15%关税压力,依赖进口和成本压缩难以抗衡,未来或将逐步退出或被迫提价-有驾

我搞了个粗算,假设关税还是15%,进口成本(估算)多出了大约300美元一辆。虽然官方说可以把售价提上去,但美国消费者本来就敏感,提价后销量特别容易受到影响。更别说,零售端经销商可能会有点抵触涨价,因为他们的客户其实对便宜一直有偏爱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国产车和合资车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不只是技术,还有价格策略。那些同价位的日系紧凑SUV,在空间和配置上其实差异不大,但用户心理不同,品牌溢价也不同。

这里面也涉及到供应链,看得更细一点的话,日本车厂在美国本土的产能其实都不多。马自达、斯巴鲁都是纯进口居多,三菱更是一辆都没有自己产。你猜怎么着?他们大多依赖在墨西哥或日本的工厂,就像包子店买面包,产地不同,但位置一定要邻近市场,不然物流时间长钱就贵。

日系“小而美”车企在美国市场虽具技术设计优势,但面临15%关税压力,依赖进口和成本压缩难以抗衡,未来或将逐步退出或被迫提价-有驾

前文说产地,但关税的压力直接体现出来了。斯巴鲁一半的车都来自日本,去年66万辆中大概一半,日本进口。你不觉得奇怪吗?美国雪季多,斯巴鲁全时四驱刚需,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可靠性。这一块,其实比车子颜值更重要。用心良苦的安全和通用性,都在告诉你,这不是用来炫耀的车,是用得安心的家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其实这些车的差异很微妙。马自达的CX-50是在阿拉巴马的工厂生产的,平时我去看过,厂区很朴素,几辆车排成一排,工人忙碌但不焦虑。那座工厂对马自达意义很大,因为它是本地化的象征,但实际产量也就30万左右。而且,车辆出口都有限,很多车还是进口,从日本和墨西哥来的多。

日系小而美厂商最大的优势在研发上的灵活和设计上的差异化,可惜,面对这15%的关税,要么涨价,要么转型。你们觉得,下一步,他们会怎么办?真的是走出困局,还是被市场逐渐边缘化?

日系“小而美”车企在美国市场虽具技术设计优势,但面临15%关税压力,依赖进口和成本压缩难以抗衡,未来或将逐步退出或被迫提价-有驾

一个细节让我再次思考,昨天修理工跟我说:最近出口寄过来的车,价格都涨了两三百块美元。 当时就觉得,这样的成本会不会逐步被价格战吞噬?说得直白点,就是利润在缩水。可实际上,很多车企为了留住客户,也不得不试图削减成本,比如把零配件采购从供应商那边压价,或在工厂里裁员。

对比之下,丰田这种规模大、利润高的车企,其实还能扛住一点冲击。问题是,对于三菱、斯巴鲁、马自达这样,根本就没有在美国本土大量生产的底气——没有自主工厂,也没有大规模的local化布局,基本靠进口。

有个疑问,总让我觉得:他们是不是低估了关税的持久性?这个比例从27.5%降到15%,听上去像个缓解剂,但实际压力依旧巨大。尤其是,如果未来不能从供应链上找到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这个压力山大的局面,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日系“小而美”车企在美国市场虽具技术设计优势,但面临15%关税压力,依赖进口和成本压缩难以抗衡,未来或将逐步退出或被迫提价-有驾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日系短兵相接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甚至提价、缩产都是不得已的选择?或者,走向 alliances(联盟)的道路变得不可避免?我自己有点倾向于看合资+合作这条线的可能性,可未必就是长远之计。

这段先按下不表,讲点生活:曾经有人问我,车子最重要的到底是哪几个元素?我说:耐用、实用、不花冤枉钱。听的人都笑了,但心里清楚,这其实是真话。未来呢?或许只剩实用还能撑得住(这段不太确定,有点猜测),但对这些车企来说,关键还是成本。

而我也在想,既然现阶段他们只能压缩成本,等待变局,下一步会不会出现价格底线被突破?我倒觉得,不只是汽车,还包括整个供应链体系,未来可能逐渐向更智慧、更柔软的方向转变——不用总靠抬价,反倒多依赖技术的突破来稳住阵脚。

日系“小而美”车企在美国市场虽具技术设计优势,但面临15%关税压力,依赖进口和成本压缩难以抗衡,未来或将逐步退出或被迫提价-有驾

有一天,我在想——假如我下次去买车,面对那几款小而美的日系车,你会怎么选择?是在价格和品牌之间搏斗,还是希望他们能撑过去?这不就是人在江湖漂,免不了要斤斤计较的平凡故事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