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风风火火的中国车市——一边是豪言万亿的账本,一边是利润缩水到连白开水都不够买几桶,这对比是不是有点像咱们拼多多购物体验:买得多,省得少,心里还挺复杂?这上半年九家A股车企公布的成绩单,怎么看怎么有一丝“增收不增利”的玄学味道在里面。来,掰着合计营收9821.8亿元这个数,差不多每天都在刷新的“财富排行榜”,可扭头一瞧净利润,只有282.12亿元——利润率大约2.87%,是不是还不如街边卖奶茶的小哥?比亚迪这年头俨然“一哥”,营收3712.81亿元,净利润155.11亿元,算一算就是日进账近8569万,可相较之下,那是真正的大企业“毛衫店”模式:毛利薄,营业额大,不亏不赚总觉得手里捏的是寂寞。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旺,比亚迪“上车”了,销量和营收刷榜,广汽集团却在一旁咬着手指心里嘀咕:“我一口气亏了25.38亿元,日亏近1400万元,这钱都打水漂了?”
说到这个“营收高利润低”的谜局,咱不免想问一句,钱都去哪儿了?卖了一堆车,利润不过小水沟里的水花,难道都被各路成本吞掉了吗?其实吧,这场“价格战”才是罪魁祸首。车企如今不得不把价格压到地板以下,谁都想用优惠抢用户,结果自己却落得个撅着屁股做无用功——车市的“以价换量”理念,像极了KTV里点歌的套路,大家都唱同一首,观众却早已审美疲劳。每抢一次市场,手里的利润就又丢丢丢,等市场回暖,发现其实大家一起变穷。更要命的是,下半年的竞争形势还是没松口气,主管部门联合约谈,喊停“恶性内卷”,但要让大家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实操作起来比“让程序员不加班”还难。
咱接着拨一拨九家车企的数据。比亚迪什么水平?独占鳌头,营收和净利双领先,还能靠技术和渠道优势把自己的利润线拉高一点点。别人呢?赛力斯靠着和华为联手捣鼓问界,硬是靠高端车提高了均价和毛利,净利润逆市暴涨到29.41亿。只是赛力斯这家伙销售费用一笔笔刷得飞快,高达89.41亿,占营收的14.33%,比比亚迪还壕气——你品,你细品,这钱不是用来“打广告请网红”,难道是给华为请喝奶茶?而上汽集团情况就不那么香了,营收紧追比亚迪,但净利润跳水,大哥都成了“老铁,稳住,别浪”类型,亏损面前只能咬咬牙说我已经尽力提高效能了。长城、长安涨幅也有限,只有长城口袋里还能稍微摸出点零钱,但这点也就是风中残烛,随时都有吹灭的风险。
再看看江铃汽车,一家本来主打商用车型的车企,上半年营收微增,净利润却手忙脚乱地跌了快两成,虽然销量还在往上刷,但客观讲,只要你不是家里开着物流公司的,身边可能都没见过几辆江铃。部分车企像广汽集团、江淮汽车那更艰难,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还有直接由盈转亏的,像广汽集团一天都能亏掉1400万,这种“亏本养基建”的玩法,在任何领域都得被股东催着喝速效救心丸。
再说江淮,去年和华为联手搞了尊界,话说股价一年翻了1.65倍,资本市场看得热火朝天,可实际营收和利润却大跳水——上半年营业收入只到193.6亿,利润直接亏了7.73亿。乘用车占比还不如去年,新车还在产能爬坡期,就像刚健身一个礼拜,人还没练出肌肉,蛋白粉钱却已经花空了。这逻辑换哪一行都让人着急。值得一提的是,广汽也在憋大招准备和华为合作,搞个“华望”2026亮相,只是未来的事永远比现在更悬。新车你问有多少交付?官方说大定订单破1.2万,但真正交到用户手里的,还没数据可查,说白了就是“预售期特别火,量产交付听天命”。
顺着表格算,咱们再回头瞅汽车行业的大盘。上半年,整个行业合计销售750.8万辆,营收近万亿。瞎一瞧,牛逼!可净利润才282.12亿,净利润率还不足3%,光看到数字真容易会错意:规模膨胀,利润蒸发。这种“规模经济陷阱”,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你拼了命想多卖点东西赚大钱,结果每天的利润还没小面馆老板那碗米线厚实。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提供的数据也佐证了这点——今年上半年行业收入增长8%,成本增长9%,利润还只提升3.6%。你细算一下,这毛利空间,跟职场打工人月薪涨幅一个套路:干的活越来越多,涨工资却能让你怀疑生活的意义。
到了7月,利润率又降到3.5%,无论环比还是同比都在往下跳水。说到底,整个板块都在拼命跑步竞争,把价格打成透明玻璃,车企嘛,利润空间越挤越窄,大家还得装出淡定的样子。市场里的谁没感受到这份压力?从特斯拉、宝马到大众,轮番降价,行业卷到飞起。有人说,这是汽车界的“电影院效应”:第一排站起来了,后面不得不跟着站,要不然就啥都看不见。于是所有车企只能跟着降价,收益都被甩在身后。恶性循环,内裤都快卷没了。
主管部门看不下去,联合出面约谈头部车企,喊话要停止恶性竞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各大联盟都在呼吁别再拿价格当武器,把技术、服务当王牌。可实际情况呢?基层销售压力山大,不降价根本卖不动。厂商们分成两派:一边是认为用技术降本增效、规模效应能解救利润问题,像比亚迪就是靠高效产线,把成本压到不能再压;新势力如零跑汽车也成功实现微利润。另一边则是“我降价你也降价,不降就没人买”,现实吗?基本等于说你只要进了电影院,站起来是你唯一的选择。
其实,靠企业自律来解决内卷,大家都懂,不实际。不干点硬刚的政策监管,市场自己很难走出来。于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会呼吁多部门联手,政策组合拳出击,工信部发改委还有金融系统都得上场,各级地方政府也不能只看热闹。说来简单,做起来难——让市场用产品、技术、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比谁更便宜,这就是大家口中的车市新模式。
崔东树秘书长说过:“政策反内卷效果开始显现。”不过,新能车价格优势还在,大厂盈利压力没断,所以短时间内利润率还会继续往下砸。从这个角度想,中国的汽车市场其实就在过“阵痛期”,一边是产业进步,一边是利润缩水,车企们掉进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想吃肉,可锅里只有汤。市场从“价格战”转到“价值战”,说容易,做起来可远没那么痛快。
你让我总结点啥?就是中国车市眼下,钱多利润薄,看着光鲜亮丽,实则处处有暗涌。车企们全都在高速公路上超车,油箱却都快见底了。以量换价没出路,技术才是王道,可技术这事儿又不是砸钱就能立即见效。只有当市场能凭借产品力而非低价论英雄,车企们才能彻底喘口气。未来如何走,就得看谁能真正摆脱内卷,找准自己的突破口。等到真正回归理性和价值的时候,中国汽车产业才是真的进入成熟期——别看现在热闹,留点思考给未来,也许才是下个时代的底牌。
说句掏心窝的,汽车圈子这滩水比想象的深,营收数字再漂亮,利润才是硬通货,各位怎么看?你觉得哪家车企能率先突出重围,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评论区来和咱聊聊你的见解——下一个“大赢家”,会是谁?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