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商用车能否见到黎明

中国氢能商用车能否见到黎明-有驾
中国氢能商用车能否见到黎明-有驾

氢能商用车被视为实现零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一度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内外众多整零企业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然而,近期一系列行业动态显示,氢能商用车发展已明显失速。

日前,Stellantis集团宣布终止氢燃料动力商用车项目。无独有偶,戴姆勒卡车、沃尔沃集团等商用车企业也相继放缓氢能业务推进节奏,转而将资源投向纯电和可再生燃料等解决方案。这些行业巨头的集体战略收缩,折射出氢能商用车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01

发展受阻 问题出在哪

在商用车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竞赛中,氢能商用车凭借无污染、零排放、场景适应性强及补能效率高等优势,曾在全球市场掀起发展热潮。

在顶层设计层面,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密集出台专项规划为其铺路。例如,欧盟在AFIR法案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包括加氢站在内的多类型替代燃料加注基础设施建设;韩国在氢能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且持续向氢能商用车领域倾斜资源;日本政府则将氢能商用车纳入“氢能社会”建设核心板块,强调通过示范项目推动燃料电池卡车商业化进程;美国在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推动下,借助一系列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加速氢能商用车研发与推广进程。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氢能商用车列为示范应用重点车型。

在政策红利持续催化下,氢能产业链布局热度不断升温。全球商用车及零部件企业围绕氢燃料电池与氢内燃机,展开整车、核心部件及基础设施的探索与布局,不仅在燃料电池、高压储氢等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显著成效,还积极推动车辆跨区域、多场景示范运营,促进上下游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贯通。

而今,全球氢能商用车发展正经历“退潮”,押注该领域的多家主流商用车企纷纷放缓步伐。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集体性的战略调整并非偶然,而是技术成熟度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及商业模式梗阻等多重现实困境交织的必然结果。

戴姆勒卡车方面强调,拥有完备的加氢基础设施和媲美燃油卡车的经济性表现,及具备竞争力的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对氢能商用车广泛应用至关重要。对于此次推迟GenH2液氢卡车量产计划,主要是受能源价格波动、补贴政策不明朗、全球脱碳进度差异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氢能基础设施扩张乏力被明确列为核心诱因。

Stellantis集团欧洲区首席运营官Jean-Philippe Imparato直言:“氢能市场仍是小众市场,中期来看不具备经济可持续性。为保持竞争力,我们必须做出明确且负责任的决定,通过电动和混动乘用车及轻型商用车满足消费者需求。”该集团预计,由于氢燃料加注基础设施短缺、资本投入高及消费者购买激励措施不足,氢燃料动力轻型商用车在2030年之前难以被市场广泛接受。

图片

02

理性调整 积蓄突围势能

当氢能商用车的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出现错配,基建布局滞后于商业化落地需求,盈利能力又难以覆盖持续的技术投入与成本压力,曾经激进的扩张计划便沦为泡影,车企的战略转向也随之成为应对困局的理性选择。这种局面自然引发各界对氢燃料商用车发展前景的深度审视。

那么,行业究竟是陷入停滞,还是在理性调整中积蓄力量?

答案或许能从企业的战略选择中觅得端倪。尽管戴姆勒卡车将液氢重卡量产计划推迟,但并未放弃氢能路线,而是坚持电动化与氢能驱动的“双轨战略”;沃尔沃集团虽缩减氢能研发整体投入,却加大对氢内燃机与生物柴油混合燃烧技术的资源倾斜。正如国际能源署(IEA)在《2025年氢能市场报告》中提及,氢能交通商业化进程虽比预期迟缓,但并未偏离长期轨道。这种调整并非对氢能技术的否定和放弃,而是基于市场现实的策略优化,以平衡转型期的业务稳定性,以退为进积蓄突破势能。

若将目光投向日韩市场,尽管突围之路步履维艰,但两国发展氢能商用车的决心似乎并未动摇,始终在技术攻坚与市场拓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同样,中国对氢能商用车的探索也未止步,正转向更务实的场景化突破。在政策利好与产业链协同发力下,国内氢能商用车已打破初期局限,从轻卡、客车等车型,到港口、矿区等封闭领域,逐步向重型物流、冷链运输等高载荷、长续驶场景渗透,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局部闭环应用生态。

对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震分析认为,氢能商用车的发展减速,并非行业衰退的信号,而是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过程中必经的阵痛。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看,政策引导的初期培育、产能释放形成的规模效应、全产业链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是推动氢能商用车走向成熟的三大核心动力,也决定着产业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化落地的节奏。当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与成本曲线形成共振,氢能商用车便能在长途货运、重型工程等场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坐标,完成从“政策依赖”到“市场自主”的质变。

图片

03

合力降本 驱动规模化商用

尽管氢能商用车发展之路挑战重重,但其零排放、长续驶等优势,依然赋予它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在商用车领域正逐步迈入深水区,这既是对企业生存能力的真正试炼,亦是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

面对困局,商用车企业正通过多种举措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一方面,持续拓展港口、矿区、冷链物流等应用场景,以场景绑定破解基础设施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加速产业链整合,推动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本土化与规模化生产;同时,加大技术投入,在燃料电池寿命提升、氢电混动系统研发等领域攻坚,力争突破成本与可靠性瓶颈。

政策驱动在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变量。例如,2025年即将收官的城市群示范计划,正成为下一阶段产业政策的重要分水岭。若补贴退出时市场体系尚未成熟,当前政策主导下形成的“示范泡沫”,极有可能引发产业短期收缩。另外,氢燃料电池汽车高速通行费等配套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实现统一,政策连续性不足已成为商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隐忧。因此,行业迫切期望在氢能商用车迈向市场化的关键时期,能获得连续性的产业支持,让政策供给“扶上马再送一程”,为产业转型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

有氢能产业研究员指出,过去依托政策补贴杠杆,氢能商用车已初步搭建起产业基础,但距离“自我造血”仍有一定距离。下一阶段,产业核心课题将聚焦降本提质、场景聚焦与稳定运营。这既需要政策层面重构激励机制,从“输血式补贴”转向“造血式赋能”,通过标准制定、基础设施配套等长效措施培育市场,更需企业与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系统性降本、创新应用场景,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以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替代政策依赖。

氢能商用车发展绝非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全产业、全生态协同攻坚的系统工程。未来,只有实现政策连续性供给,打通关键核心技术、加氢站建设、整车及用氢成本控制等全链条堵点,同时构建起可持续商业模式,让氢能商用车真正具备市场化竞争力,才能迎来规模化、商业化运营的新时代。

文: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王琨

图片


图片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