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辆新车刚交付就召回,雷军的造车梦遭遇急刹车?"**2025年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一则公告掀起轩然大波——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原因直指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缺陷。这是继1月首次召回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行动,两次均涉及智能驾驶系统,且均采用OTA升级解决。资本市场迅速反应,小米股价当日跌幅超2%,市值蒸发超120亿港元。
互联网思维VS汽车工业逻辑:速度与安全的博弈
小米SU7从发布到量产仅用2年,这种"互联网速度"在汽车行业引发争议。传统车企开发周期通常需3-5年,仅极端场景测试就要积累数百万公里数据。而SU7两次召回暴露的算法训练不足、传感器融合缺陷,本质上是压缩测试周期的必然代价。
智能手机可通过系统更新修复bug,但汽车硬件容错率为零。以本次召回涉及的静止障碍物识别为例,传统车企会在量产前模拟数万种变道场景,而互联网车企更依赖用户数据迭代。这种"先上线再优化"的思维,与汽车行业"零缺陷"质量文化形成尖锐冲突。
监管警钟:智能汽车OTA升级的灰色地带
中国拟修订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或将要求安全类OTA升级强制备案,目前小米仍采用自愿召回形式。更棘手的是责任界定问题:当L2系统失效导致事故时,车企以"需人工接管"的免责声明正面临法律挑战,美国NHTSA对特斯拉Autopilot的调查已形成先例。
市场信心正在动摇。某机构调研显示(需核实),38%的SU7预订用户考虑推迟提车。连续两次软件缺陷召回,让"软件定义汽车"的商业模式遭遇信任危机。
破局之道:重构互联网造车方法论
小米汽车已启动"10亿帧极端场景模拟"项目,但行业专家建议更彻底的变革:建立"百万公里实路测试+仿真测试"双轨制,参考奔驰将高阶辅助驾驶设为付费订阅服务以明确功能边界。供应链管理同样关键,博世等Tier1供应商在传统车企的硬件冗余设计经验值得借鉴。
行业启示录:智能汽车进入"长跑期"
这场召回事件或许标志着互联网造车"野蛮生长"阶段的终结。未来企业必须跨越质量门、安全门、监管门三重考验,在研发速度与系统可靠性间找到新平衡。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当车轮取代手机成为移动终端,安全不该是迭代的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