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东风奕派eπ008以17.36万的限时价杀进市场,直接捅了20万级六座SUV的“马蜂窝”增程续航1220公里、后排2.5K屏配云游戏、终身质保,甚至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全塞进5米长的车身里。
但这一记重拳背后,是新能源车市血淋淋的现实:今年1-7月渗透率已冲到56%,而行业预测未来10年,137家车企里能活下来的可能不到20家。
看看这场淘汰赛的裁判席数据吧。 乘联分会刚上调了2025年新能源批发量预期:1548万辆,渗透率56%。
而另一边,艾睿铂的报告冷冰冰地指出:年销不过40万辆(纯电)或20万辆(插混)的车企,注定出局。2023年行业平均销量才15.6万辆,这意味着现在路上跑的品牌,七成以上连“生死线”都没摸到。
头部玩家早就锁定了决赛圈门票。 比亚迪7月狂卖34.4万辆,全年累计249万辆,全球市占率一骑绝尘。
它的护城河深得吓人:自研刀片电池、三电技术,手握1549亿现金储备,泰国巴西工厂全线投产,出口暴涨71.9%。 特斯拉虽然被挤到全球纯电销量第三,但99%的存活率依然稳如泰山,即便在欧洲暴跌45%,它的自动驾驶技术壁垒仍是底牌。
传统巨头也没闲着。 一汽红旗靠行政级市场逆势增长,亚洲龙单月破万;吉利银河7月冲到品牌榜第四,极氪用800V超快充死磕高端市场;奇瑞更狠,上半年148万辆销量里一半来自海外。 这些玩家清一色背靠集团输血,技术自研+全球化两把刀,砍向那些单打独斗的新势力。
但腰部和尾部品牌正在生死线上挣扎。 理想汽车7月意外跌出新势力前三,交付量仅3万辆出头,i8纯电车型高价试水,潜客观望,而问界M7、小米YU7的围攻让它腹背受敌。
蔚来靠乐道L90降价1.4万勉强撑住2万月销,可盈利仍是悬顶之剑。 更惨的是哪吒、智己:存活率被压到30%-40%,母公司输血也难救市场乏力。 至于高合? 债务缠身濒临破产,FF被骂“骗子公司”,创维月销惨淡,尾部品牌淘汰倒计时早已启动。
为什么东风敢把eπ008当“价格屠夫”? 因为它押中了家庭用户的死穴:三代同堂出行要空间、要安全、还要成本可控。 70.8%高强钢车身+三排侧气帘,国企安全基因背书;3C超快充15分钟补能50%,直接对标理想增程焦虑;后排大屏配双AI大模型,连老人孩子都能语音控车。 这种精准刀法,正是二线品牌求生的缩影:避开巨头主战场,把细分市场捅穿。
零跑更是“技术普惠”的教科书。 全域自研超60%,自研芯片和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让成本暴降12.5%,毛利率冲到13.3%。
它用“半价理想”杀进15万级市场,B10车型12万就配激光雷达,靠Stellantis合资绕开欧盟关税,欧洲微型车市场吃下20万辆份额。 深蓝和埃安则死磕10-20万区间:一个玩增程,一个搞纯电,月销2.8万辆闷声发财。
欧盟的关税大棒正在加速洗牌。 比亚迪吃下17.4%关税,吉利19.9%,出口车企要么像奇瑞那样海外建厂,要么学零跑“反向合资”。
而国内内卷已白热化:小米YU7上市拉低20万级售价,逼小鹏G7降价;问界靠M8、M9单月卖3.5万辆,超过BBA同级SUV总和,但爆款依赖症让股价坐过山车。
技术军备竞赛更是生死时速。 宁德时代固态电池2027年装车的消息,让依赖供应商的车企瑟瑟发抖,某新势力因外购三电系统,单车亏损超10万直接退市。
而华为鸿蒙座舱、小鹏无图NOA智驾、蔚来换电网络,都逼着玩家压上筹码:要么自研,要么找巨头站队,没有第三条路。
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清零。 小米汽车首月破3万辆,但产能卡在30周交付期,股价反跌11%;理想因销量下滑单日市值蒸发百亿;威马、高合的崩盘更印证了烧钱换规模的模式终结。
现在投资人只认两条路:像比亚迪那样全产业链盈利,或者像零跑那样用成本控制杀出血路。
这场生存游戏没有温情可言。 当56%的渗透率成为常态,当“年销40万辆”成为生死线,每一个玩家都在赌,赌技术路线、赌用户痛点、赌海外蓝海。 而赌输的代价,是彻底消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