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李想的豪言壮语似乎也难挡竞争压力的持续增长

理想这两年真是风头大劲,尤其那几年月销四万辆听着挺猛的。现在却掉到三万都不到了,这差距摆在哪儿,还是挺扎心的。我记得两年前跟同行说起李想那豪言壮语,什么2025年要卖160万辆,我当时就觉得别太乐观了。大不了能冲到五十万就谢天谢地了,结果今年都2024了,连这数字都悬。这种目标,外行看着激动,内行懂这背后的现实,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说得漂亮,做得起吗?

上个月我跟个理想4S店的销售聊了几句,他说:别看销量数据,换个角度看,问界M7的爆发更猛,咱这边客户流失挺明显的。你说这话不戳吧?问界M7上市没多久,大定都破十万了,价格来了个刚刚好,对比理想的L6、L7,许多潜在买家觉得差不多价格,人家功能和配置更香。这年头,哪能随便让钱白花?消费升级,买车成了精打细算的活儿。

理想汽车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李想的豪言壮语似乎也难挡竞争压力的持续增长-有驾

说到这儿,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2019年理想L7的增程技术刚推出时,圈内几乎没人能把这套系统搞明白,甚至说它像个半成品,能扛多久还说不准。对,增程这事儿吧,简单想象就是给电池加个随时能发电的应急油罐,让你跑远点不用担心找充电桩。不过这锅也装不下太多东西,燃油发动机和电驱动的配合,像两口子做家务,一个拖地,一个擦窗,磨合不到位就容易翻车。理想靠这个创新赚了第一波,但后来问界也学聪明了,直接照搬甚至改进,增程技术的护城河不再深了。谁能想到啊,技术壁垒竟然转眼间像气球一样被捅破,这才是真残酷的市场。

理想汽车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李想的豪言壮语似乎也难挡竞争压力的持续增长-有驾

说实话,我之前觉得理想的战略还是挺稳健的,以为他们会一步步精细化管理供应链,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就像家庭主妇精打细算全年家用账单那样点对点减少浪费。但现在看,供应链波动还真没那么简单,一条芯片供给不足,整辆车就出门难,这跟厨房没盐了憋屈劲儿差不多。估计理想家里人没料到这么快就被断盐,供应链博弈这块,不管你有多大牌,也经常栽在别人一口气没给你配齐材料上。长远来看,集中在一两个供应商的零件真得多想想备胎。

我以前还以为理想和问界在技术档次上有明显差异,像我朋友提的,理想这增程车开起来顺滑多了,问界感觉有点种‘卡顿’,毕竟刚起步嘛!最近开了几次问界M7,我突然觉得这差别没那么大,软件调校进步飞快,硬件配置更厚道,反而更合我的胃口。看来,市场就是这样,不断被舒适感和性价比拉扯着走,光靠创新卖点挺不过三天大热。我前头话说得有点绝对,理想有优势,但没必要把它当成不可战胜的巨人,人家追上来的快,这变数可真不少。

你觉得老板李想会不会感觉现在有点尴尬?毕竟当初高喊160万辆,结果现在压力山大,销售和研发都得熬夜加班。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李想这话到底是战略误判,还是那时候故意放豪言吓吓对手,抑或是另一种市场营销策略?真没细想过,但感觉这里边有不少复杂心态。

理想汽车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李想的豪言壮语似乎也难挡竞争压力的持续增长-有驾

理想的价格策略现在是不是得狠下心?一位维修师傅感慨:理想那心态得端正,降价不是亏本,而是活命。厂商之间不是普通的你比我便宜那种简单博弈,更多是通过价格刺激供给链和用户需求的平衡。这里头潜藏的博弈多得让人头大,想想调整供应商、压缩成本就像节假日抢菜刀,动作慢了锅就凉了。

理想汽车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李想的豪言壮语似乎也难挡竞争压力的持续增长-有驾

同样预算里,对比理想L6和问界M7,理想的优势在于续航和内饰用料,问界则在智能驾驶辅助和空间布局上拔了头筹。你会更看重哪块?这其实藏着一场实打实的用车生活体验差异。买车不是买配置单,还是得看自己怎么折腾。

总结了这么多,其实我也懒得天天盯着销量写报告,但看着这市场一路走来,忽然觉得汽车行业变化不只是由技术和产品驱动,更像是人性和市场情绪的复杂搅拌。理想汽车还能不能重回巅峰?他们能不能逮住下一个风口?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一切还在变数中。

你有没有注意过,每当车展散场,展厅里那个不太起眼的充电桩旁边,总有人手里拎着理想车钥匙,嘴角带着淡淡的笑。这笑,是满足,还是无奈?我还真说不清。

理想汽车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逐渐失去市场份额,李想的豪言壮语似乎也难挡竞争压力的持续增长-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