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
同样是车里的仪表盘显示还能跑600公里,你要是开着一辆传统的燃油车,心里头那叫一个踏实,可能还在琢磨着下一个服务区是吃碗面还是来个汉堡。
可要是换成一辆电动车,哪怕显示的也是600公里,很多车主心里就开始打鼓了,脑子里不停地盘算:这段高速电耗高不高?
下一个充电站有没有空位?
桩是不是好的?
这种截然不同的心态,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咱们聊聊的门道。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600公里”的含金量不一样。
燃油车的续航里程,相对来说是个“老实人”。
厂家标定的一箱油能跑多少公里,是基于比较贴近日常驾驶的工况算出来的,就算你开车习惯猛一点,喜欢急加速急刹车,或者全程高速跑下来,这个续航里程的折扣率通常也比较稳定,一般打个八九折是常态。
比如标称600公里,实际开个550公里甚至580公里,都是很正常的。
油表灯亮了,大家也都有经验,知道车里至少还留了能跑几十公里的油量,足够你从容地找到下一个加油站。
这种可预测性,给人一种很强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心里有底,自然就不慌。
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就有点像个“魔术师”了,它的数字变化非常大,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国产电动车续航动辄六七百公里,这个数据大多是在一个叫做CLTC的测试标准下得出的。
简单来说,这个测试环境非常理想,就像在一个恒温、无风的实验室里,用最省电的方式慢慢开出来的。
可一旦到了真实世界,情况就复杂多了。
你把车开上高速,车速从60公里/小时提到120公里/小时,风阻急剧增大,电机的耗电量会成倍增加,续航里程可能直接就得打个七折。
要是赶上夏天,外面三十多度,你车里空调开得足足的,压缩机一工作,又会分走一部分电量,续航再打个折。
最考验电动车的,其实是北方的冬天。
零下十几二十度的低温,电池的化学活性会大幅降低,能放出来的电量本身就少了,相当于电池容量“缩水”了。
而且,为了保证电池正常工作,车辆还得消耗一部分宝贵的电能去给电池加热保温。
同时,冬天车里开暖风,不像油车可以用发动机的余热,电车的暖风是实打实地耗电,跟家里的电暖气一个道理。
这几项一叠加,续航里程直接“腰斩”甚至打个四折都屡见不鲜。
之前就有不少媒体做过冬季实测,一些标称续航超过600公里的热门车型,在严寒天气下实际也就能跑个二百多公里。
这种巨大的落差,就像你买东西,标价和实际付款价差得太多,心里自然会觉得不靠谱,每次出远门都像是在开盲盒,焦虑感也就随之而来了。
其次,补能的效率和便利性,是另一个拉开体验差距的关键点。
燃油车发展了一百多年,加油站网络已经铺得跟毛细血管一样密集,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镇,找个加油站都不是难事。
整个加油过程,从停车、开盖、加油到付款,顺利的话也就三五分钟的事。
即便是遇上节假日高速服务区排长队,因为每辆车的加油速度很快,周转率高,等个十几二十分钟也基本能加上油。
这种“即走即加”的体验,让长途旅行变得非常自由,不用刻意去规划能量补给点。
电动车的补能体验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充电桩虽然现在数量越来越多了,但便利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升。
你导航过去一个充电站,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充电桩是坏的,显示屏都是黑的;或者桩是好的,但被其他车辆占着,甚至有些是充完电了也不走;还有更头疼的,就是油车占位。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能用的空闲桩,充电速度又是一个问题。
现在市面上最快的所谓“超充”,把电量从20%充到80%,也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
这半个多小时,你只能在车里或者服务区里干等着。
如果是在高速服务区,前面要是排了两三辆车,那等候的时间就得按小时计算了。
这对于赶时间的长途出行来说,是极大的时间成本。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和企业的努力。
中国的充电桩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而且还在飞速增长。
像蔚来汽车推出的换电站,三五分钟就能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体验上已经非常接近加油了。
还有华为等科技公司正在大力推广高压快充技术,目标是实现“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
这些技术和设施的进步,正在努力缩短电车和油车在补能体验上的差距,这是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体现。
最后,还有一个心理层面的因素,那就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和信任。
燃油车作为我们生活中的“老伙计”,大家对它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
我们知道天冷了油耗会高一点,但不会高得离谱;我们信任油表的精确度,也习惯了加油站的无处不在。
这种长达一个世纪建立起来的信任感,是根深蒂固的。
而电动车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很多人对它还抱有疑虑。
比如,电池用几年后会不会衰减得很厉害,就像手机电池一样?
不同品牌的充电桩兼容性好不好?
车辆显示的剩余续航到底准不准?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
这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对于自己不熟悉、无法精确掌控的事物,会天然地感到不安。
当驾驶者无法准确判断车辆还能跑多远,无法确定下一个补给点是否可靠时,那种对“失控”的担忧就会被放大。
要消除这种心理上的焦虑,不仅需要技术本身越来越成熟可靠,更需要时间和无数次良好的用车体验,来慢慢建立起新的信任体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