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市值冲向万亿,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新能源车企

赛力斯冲上万亿市值?华为一个车BU就值五千亿,这新能源车局到底有多深?

最近赛力斯火了,不是因为新款车型多炫,而是它成了全球第四家真正赚到钱的新能源车企。注意,不是“营收高”,是“盈利”——这在烧钱如流水的新能源赛道里,简直像沙漠里冒出一眼清泉。更让人咂舌的是,有人估算它市值已经冲向万亿关口。你没听错,万亿。而背后推它一把的,正是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华为。

赛力斯市值冲向万亿,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新能源车企-有驾

很多人以为华为就是搞通信、做手机的,其实早就不止了。光是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也就是车BU,业内就有声音说估值已经飙到五千亿。这不是拍脑袋猜的,而是基于它实际落地的合作项目、技术授权模式和供应链影响力综合评估出来的。赛力斯能从边缘选手一跃成为盈利标杆,靠的不是运气,是实打实接入了华为的整套能力体系:从电驱系统到智能座舱,再到销售渠道和品牌背书,几乎全链条打通。

有人说,华为随便扶一个企业就能干到几千亿市值,这话听着夸张,细想却有道理。华为本身体量摆在那儿,2024年营收超8600亿,净利润逼近千亿,妥妥的万亿级巨头。它不需要控股,甚至不用占大股,只要把技术、标准、生态开放一部分,合作方就能借势起飞。赛力斯就是典型例子——原本在传统燃油车时代默默无闻,搭上华为智选车模式后,问界系列销量节节攀升,财报直接扭亏为盈。这种“轻资产赋能+深度协同”的打法,比砸钱烧补贴高效多了。

别以为这只是资本市场的泡沫游戏。赛力斯能盈利,说明产品真有人买单。问界M7、M9这些车型,用户反馈里高频出现“智能体验好”“车机流畅”“售后有保障”,背后全是华为技术落地的结果。传统车企搞智能化,往往自己闭门造车,结果系统卡顿、更新慢、生态割裂;而华为把手机那套用户体验直接搬进车里,用户自然买账。市场不会骗人,销量和利润就是最好的投票器。

当然,也有人质疑:华为自己不造车,光靠“帮别人造车”能走多远?其实这恰恰是它的高明之处。不碰整车制造,规避了重资产风险,又能通过技术授权、软件服务、渠道分成持续变现。车BU虽然不直接卖车,但每卖出一台问界,华为都能从中获得稳定收益。这种模式一旦跑通,复制到更多合作车企身上,想象空间就大了。难怪连五千亿的估值都压不住外界的期待。

回头看看,从手机到云服务,从芯片到汽车,华为每次切入新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带着整套体系杀进去。它不追求短期爆红,而是把根扎深,等风来。赛力斯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华为长期技术积累和生态布局的自然外溢。未来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赛力斯”冒出来?大概率会。只要华为还在输出能力,就有企业愿意跟着跑。

新能源车这场仗,拼的早就不只是电池和续航,而是整个智能生态的整合力。谁能把手机、家居、出行无缝连接,谁就能真正抓住用户。在这方面,华为手里的牌,确实比多数人想象的要多得多。

“真正的强者,不是自己站在山顶,而是能让别人也爬上山。”

资料来源:华为2024年年度报告、赛力斯2024年半年度财报、财新网、第一财经、36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