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庆假期,直接把所有国产新能源厂商的底裤都给扒了。
之前发布会上吹的牛,PPT上画的饼,KOL嘴里的遥遥领先,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的长龙面前,变成了一场大型魔幻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所有关于续航、智能、座舱的宏大叙事,最后都被一个最朴素的问题一票否决:哥们,啥时候轮到我?
这个事儿吧,特有意思。它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产品问题,这是一个“道”的问题。一个关于基建龙脉和商业模式的终极拷问。讲真,这问题把所有车企都问傻了,大家突然发现,自己吭哧吭哧造了半天“高达”,结果发现满世界都找不到能给它充能的“电线杆子”。
我们先来聊聊燃油车那个被骂了一万遍的“旧世界”,它的生态到底有多恐怖。
你说的“车-站-油”黄金三角,简直是典中典。但我要补充一点,这个生态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的“无感”。你买一辆燃油车,你根本不会去思考“我在哪加油”这个问题。加油站就像空气和水一样,理所当然地存在于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你默认的背景板。五分钟,加满,跑个八百一千公里,走人。这套系统稳定、高效、冷酷,像一个运转了上百年的精密齿轮,把确定性刻进了每个司机的DNA里。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能随时去任何地方”的底层自信。
现在,我们再来看新能源,尤其纯电车所谓的“新世界生态”。
这哪里是生态,这分明是“生态位”。什么叫生态位?就是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你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出了这个圈,你就是个弟弟。
你算的那个面积账,太对了,简直不能再对了。一个加油站,八条枪,一小时能服务大几十辆车。一个充电站,就算给你上20个120kW的快充桩,一个小时能服务几辆车?乐观一点,就算平均半小时走一个,那也就40辆。但占地面积呢?电网负荷呢?前者是加油站的N倍,后者更是重量级,一个超充站的瞬时功率,约等于把一个小区所有空调同时开到最大,电网看了都想直接给你一巴掌。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那个场景,就是把这个问题矛盾集中爆发的“压力测试”。它不是简单的排队,它是一场对电网的DDOS攻击,是一场对土地资源发起的闪电战,更是一场对车主心态的极限PUA。讲真,我一个中年男人,让我安安静静在车里坐20分钟,我其实挺开心的,就是我老婆不开心。但让我排队两小时,充电一小时,那我心态也要崩了。这已经不是焦虑了,这是绝望。
所以,灵魂拷问就来了:这活儿,谁来干?
车企吗?特斯拉算是开窍最早的,自己撸起袖子干,把超充站当成了护城河。这个思路,是是是,非常对。但特斯拉的逻辑是“品牌玄学”的闭环。它的超充站本质上是给信徒准备的教堂,是为了维护“特斯拉信仰”的宗教设施。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们愿意为了这份信仰忍受一些不便。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即便强如马斯克,也没法在中国铺开一张能媲美中石油中石化的网络。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真的亏钱。
那其他车企呢?它们更像是“机会主义者”。在几个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建几个漂亮的品牌超充站,搞点免费充电的活动,本质上是营销费用,是品牌展厅的延伸。你指望它们去鸟不拉屎的国道边、去县城、去乡镇建充电桩?开什么玩笑,它们自己的财报都还没看明白呢。
那第三方运营商呢?特来电、星星充电这些。它们是主力军,但也是最惨的“炮灰”。它们必须面对最残酷的商业现实:地租、电价、设备折旧、运维成本,每一项都是一座大山。它们只能在流量大的地方卷,在能赚钱的地方卷。结果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市中心充电桩闲得长草,高速服务区车主打架上吊。这帮兄弟,不是不想干,是真干了就得破产。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但他们没这个胆子。
至于华为、小米这些巨头。华为的逻辑是“我来当雷电法王”,给你们所有人赋能。它卖的是全家桶解决方案,是技术,是标准,是“道法自然”。它想做的是那个给所有“修仙门派”提供“功法”和“丹药”的幕后大佬,而不是自己下场去开宗立派。小米呢?雷军老师自己刚进场,车还没卖明白呢,你让他去扛起中国充电基建的未来?这担子太重了,雷总的腰可能会受不了。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成了一个死局。一个“谁干谁SB”的困境。
所有人都知道,纯电是未来,是开往罗马的单程票。但问题是,通往罗马的路上,没有服务区。大家都在一条看起来光明的大道上,玩着一场饥饿游戏。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就导致了一个极其讽刺的现状:决定电动爹体验上限的,不是800V高压平台,不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不是激光雷达,而是你家小区里那个睡眼惺忪、坚决不让你装充电桩的物业大爷。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无序的、混乱的、充满人性的现实,才是检验一切技术的唯一标准。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细品,是不是内味儿就对了。
所以,用户为什么要观望?因为用户不傻。大家嘴上可能不懂什么叫生态,但身体比谁都诚实。他们知道,一个产品好不好用,不取决于它最牛逼的时候有多牛逼,而取决于它最拉胯的时候,你能不能忍。纯电车,上限很高,风驰电掣,机你太美。但下限也极低,没电的时候,它就是一块几吨重的、精致的、昂贵的板砖。
那出路在哪?
技术突破?800V平台加大加大再加大?前提是电网爸爸顶得住。换电?蔚来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他用巨额亏损为一小部分用户撑起了一片天,但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么好的模式,就是没人跟。
真正的出路,其实早就摆在脸上了,但很多“原教旨主义者”就是不承认。
那就是混动。增程和插混。
这玩意儿简直是天才的发明。它就像一个修炼了“金钟罩铁布衫”的法师,既能享受电驱带来的静谧、丝滑和低成本,又保留了加油这个最古老、最可靠的“任意门”。它完美地规避了当前充电生态这个最大的“充电血栓”,把选择权交还给了用户。有电用电,没电烧油。它用一种极其“不讲武德”的流氓方式,解决了纯电爹们最头疼的哲学问题。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理想、问界们,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它们用一个看似过渡的方案,给了市场一个当下最理性的答案。这不叫投降,这叫务实。这叫真正地从用户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工程师的PPT出发。
所以,别再吹什么生态化反了。当一个生态还需要用户付出巨大代价去“共建”的时候,它就不是生态,而是“韭菜养殖基地”。真正的生态,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你意识到它存在之前,它就已经解决了你所有的问题。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任何对纯电车的观望,都是清醒的。任何选择混动的用户,都是智者。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