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上人影寥寥,车厢内空荡无声。曾经人挤人的公交车,如今在多个城市却面临“跑得越多,亏得越狠”的困境。
曾经,公交站台前队伍排成长龙,车厢内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司机握着方向盘,是街坊邻居眼中端着的“金饭碗”。如今,等车的人稀稀拉拉,有时半个多小时才来一辆车,车厢内大半座位空着,有些线路甚至整趟跑下来只有一两个乘客。
全国公交客运量从2014年的781.88亿人次暴跌至2022年的353.37亿人次,不足八年前的一半。 公交公司亏损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北京一次性撤销24条线路,有些线路一趟车竟拉不到4个人。
01 客流断崖:从“人挤人”到“车空跑”
八年前的公交站台,是城市清晨最热闹的地方。等车的人攥着零钱踮脚张望,车子一到,人群一拥而上。车厢里摩肩接踵,夏天的汗水味混杂在一起,却丝毫不影响大家对这种出行方式的依赖。
那时候,公交司机是个体面职业,稳定、受尊重,是街坊邻里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繁华转眼即逝。现在,不少公交站台冷冷清清,有时甚至要等上半小时才有一辆车。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线路直接贴出停运通知,彻底退出运营。
北京2024年一口气撤销了24条公交线,652路、专53路等线路的运营记录显示,一趟车常常拉不到4个人,夜班车有时全程只有1名乘客。
数据的滑坡更为触目惊心。苏州公交集团2024年营收仅2.28亿元,运营成本高达28.72亿元,即便有财政补贴,最终还是亏损近5000万元。成都公交集团全年净亏1.08亿元,天津公交在2022年总营收5.9亿元,净亏损却高达7亿元,负债率突破100%。
02 四面楚歌:公交行业困境重重的背后
公交行业的“寒冬”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随着高铁网络迅猛扩张,2012年我国高铁里程仅0.9万公里,到2024年已增至4.8万公里,覆盖90%以上人口50万以上的地区。高铁的速度、准点率和舒适度,远超长途公交车,直接截断了公交系统的重要客源。
在城市内部,私家车普及和网约车兴起,让公交的短途市场雪上加霜。我国私家车保有量已超2.6亿辆,成为许多人出行首选。 网约车随叫随到,虽然价格稍高,但很多人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买单。
同时,地铁网络的完善和共享单车的普及,进一步分流了公交客源。2024年全国地铁客运量达322.4亿人次,哈啰共享单车用户突破7.5亿。
公交行业内部成本持续上涨。司机薪资需要提高,乌海市公交司机2024年绩效工资上调了44%。 更棘手的是新能源车电池更换成本,一组电池费用高达18万元,寿命只有5-10年。
而公交票价却多年稳定,成都普通车1元、空调车2元的基础票价沿用多年。有限的车票收入根本无法覆盖日益增长的运营成本。
政策补贴的大幅退坡更是雪上加霜。2022年底,新能源公交车购置补贴取消,2023年运营补贴下放至市县财政,财力薄弱的地区无力承担,直接导致小县城公交停运成为常态。
03 生存之战:公交行业的“花式自救”
面对困境,公交行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跨界变形记”。
空间资源再利用成为突破口。南昌公交将公交车改造为定制婚车,宽敞车厢能容纳众多亲朋好友,新人可自主设计装饰。至今已有近500对新人尝鲜,春节期间单季就有27对新人选择公交婚车迎亲。
郑州公交则将闲置修理车间改造成快递分拣点,与顺丰合作开展“站到站”运输。
时间资源高效利用创造新价值。南京公交首创“公交+快递”模式,利用夜间和午后平峰时段空车运快递。503路公交车在车厢后部加装专用货箱,既能拉乘客又能运货物。
从六合区到主城区,原本第二天才能送达的货物,现在2.5小时就能送到。
一些地方还推出特色主题公交。岳阳公交精选38条核心线路共300台公交车,打造“交通+旅游”融合模式。今年9月,他们与湖南常德野生动物世界合作推出主题公交车,成为城市中一道“移动风景线”。
技术赋能也让行业迎来新机遇。成都市启动自动驾驶公交示范运营项目,4台L4级6米自动驾驶微循环小巴正式亮相。这些车辆配备高精度传感矩阵,可应对道路自动行停等全工况场景。
重庆公交则探索V2G技术,让具备放电能力的新能源公交车在用电高峰向国家电网反向充电,累计压降负荷14兆瓦。
04 未来之路:公交车会消失吗?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公交车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对许多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而言,廉价的公交依然是他们最依赖的出行方式。 这决定了公交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兜底功能。
2025年,相关政策明确将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公交企业更新新能源公交车,每辆车平均补贴8万元,更换动力电池补贴4.2万元。交通运输部还在36个中心城市开展公交服务提升专项行动。
未来,公交车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向灵活、多元、智能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型。 车厢里可能既载着乘客,也装着同城包裹;公交场站既是出行枢纽,也是物流节点。
社区微循环公交、响应式定制公交将精准满足特定人群需求。公交车将作为城市高效交通网络的一环,与地铁、共享单车等协同配合。
正如专家所言,“公交优先”理念仍需坚持,但公交系统应积极寻找新定位,在识变应变中求变,针对不同客群、不同区域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
公交车不会消失,但它必须转型。未来的公交可能会变得更智能、更绿色,也更小众。社区微循环公交、响应式定制公交将精准满足特定人群需求。
它不再执着于城市交通的绝对主角,而是作为高效交通网络中的一环,与地铁、共享单车等协同配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