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

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现象。

你在公司里干活,最让你难受的,往往不是你的老板,也不是你的客户,而是那个给你提供关键工具但又天天给你摆脸色的供应商。

他活儿干得不一定最好,但你缺了他就是不行,于是他就有了拿捏你的底气。

把这个场景放大到今天的新能源车圈,电池厂,就是那个让所有车企都睡不着觉的“超级供应商”。

一块电池,占了整车成本的三四成,产能说卡就卡,价格说涨就涨,车企的CEO们见了电池厂的大佬,客气得跟拜见岳父大人一样。

所以,当理想宣布和欣旺达,一个二线电池厂,五五开成立合资公司自己搞电池的时候,这事儿就远不是“又找了个供应商”那么简单了。

这哪是造电池,这分明是理想在给自己打造一把能随时架在“电池霸权”脖子上的铡刀。

1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理想之前不是一直抱着宁德时代的大腿吗?怎么突然想起来“自立门户”了?

这就得说到一个词,叫“名分”。

理想和宁德时代的合作,在内部叫“联合开发”。这词听着挺平等,其实就跟你在外面点了一份宫保鸡丁,然后跟厨子说“麻烦少放点花生,多放点黄瓜”一样。菜还是厨子炒的,核心配方和手艺都在人家手里,你顶多算个深度参与的食客。

主动权?不存在的。

但这次和欣旺达的合作,理想内部直接管这叫“自研电池”。

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有驾

从电池的化学体系、结构设计,到BMS电池管理系统的核心算法,全都是理想自己主导。欣旺达的角色,更像一个顶级代工厂,或者说,一个带着生产线和工程师入股的技术合伙人。

这区别可就大了。这就好比,前者是去爱马仕店里定制个包,包上印的还是爱马仕的标;后者是自己设计好了包,找了个手艺最好的皮匠,用了他的人和设备,最后包上印的是“理想”的标。

里子和面子,全都要。

为了这块“理想牌”电池,理想是真下了血本。一个200多人的研发团队,总裁马东辉每两周亲自盯进度,只要研发项目定了预算,钱立刻到账,毫不含糊。这种姿态,突出一个“快种快收”的决心,不玩虚的。

说白了,理想就是在复制自己之前在增程器和电驱系统上的成功经验。

当一个核心部件,行业里没有能让你“躺平”的成熟供应商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下场干。要么自己建厂,要么就找个信得过的兄弟合资干。

脖子被人掐着的滋味,谁试谁知道。尤其是在5C超充这种决定未来战局的关键技术上,如果技术路线和生产节奏完全受制于人,那所谓的市场竞争力,就跟p出来的体检报告一样,看着挺美,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一边和宁德时代签着五年的战略合作,保证基础供应不断档;一边扶持欣旺达搞自研,把未来的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这种操作,就像一个高段位的渣男,既有稳定的正房,又在外面养着一个潜力无限的真爱。

既要又要,才是成年人商业世界的玩法。

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有驾

2

那么问题来了,欣旺达图啥?

它一个在动力电池领域被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压得喘不过气的二线厂商,凭什么能获得理想的垂青?当个“备胎”就那么香?

废话。自己当大哥在牌桌上被人乱杀,找个能赢的大哥一起发财,不仅不丢人,还很聪明。

欣旺达的处境,就是典型的行业老二的困境。前面有巨头堵着路,后面有一堆小弟等着超车,硬碰硬拼产能、拼价格,就是死路一条。想活下去,就得玩点不一样的。

欣旺达的策略,翻译过来就是“深度绑定大客户的ODM模式”。

说人话就是,我不光给你供货,我还跟你拜把子、穿一条裤子。

你看,它跟理想的合作,从2017年就开始了,中间理想还给欣旺达的动力子公司投了4个亿,据说本来李想只想投2亿,临了在会上直接翻倍,这就是在用真金白银表达“我看好你”。

到了去年,欣旺达专门为理想成立了一个上千人的事业部,年底就把自己的制造和库存数据跟理想的系统完全打通,信息实时共享。今年,连理想的整车数据都接进来了。

这种协同程度,已经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了,这简直是把身家性命都喂到嘴里了。

对欣旺达来说,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抱上了理想这条粗壮的大腿,订单稳了。今年一季度,理想已经成了欣旺达前五的大客户,贡献了近6%的营收,以后合资公司一开,这个比例只会疯涨。

第二,提升了自己在行业里的咖位。能跟头部新势力玩到合资建厂的深度,这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以后再去找别的车企谈合作,腰杆子都能硬几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分到了未来增长的蛋糕。纯粹的供应商,赚的是辛苦的加工费;而合资的利益共同体,分享的是利润。这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欣旺达就是抓住了车企“电池焦虑”这个节奏点,把自己送上了牌桌。

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有驾

它用自己的生产能力和配合姿态,换来了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3

理想和欣旺达的这次联姻,看似是一个车企和一家电池厂的商业合作,但它真正揭示的,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的残酷真相。

当电动化、智能化的概念已经被说烂了之后,真正的决胜点,又回到了最传统、最无聊,也最核心的地方——供应链。

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有驾

以前,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客客气气,保持距离。

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有驾

但现在,这种关系已经过时了。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的竞争,是联盟的竞争。车企需要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供货商,而是一个能跟自己同呼吸、共命运,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技术研发的“战略盟友”。

“车企主导设计+电池厂承接生产”的模式,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对车企来说,这能把产品的灵魂和命脉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避免了在关键技术上“瞎积薄发”的尴尬。

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有驾

对二线电池厂来说,这是绕开行业巨头封锁,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而对于消费者,这种深度融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技术迭代更快、产品体验更好,甚至价格更低的电动车。

你看,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颠覆,最终比的还是谁能把成本控制得更低,谁能把核心技术攥得更紧,谁能把盟友搞得多多的。

理想这一步棋,看似只是解决自己的电池供应问题,实则是在为整个行业未来的“游戏规则”,悄悄递上了一份新的投名状。

成本占四成,CEO当孙子:被电池厂“拿捏”的车企,终于有人掀桌了-有驾

而那些还在纠结于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车企们,可能一觉醒来,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