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退休倒计时:吉利的 “接班棋局” 如何落子?

中国汽车业的 “传奇缔造者” 李书福,正悄然步入职业生涯的转型期。这位将吉利从地方民营车企带向全球舞台的掌舵人,年近六旬之际,其身后横跨整车制造、出行服务、航空航天的庞大商业帝国,正面临权力交接的关键命题。吉利的接班人计划不仅关乎企业未来,更被视作中国民企代际传承的典型样本。

李书福退休倒计时:吉利的 “接班棋局” 如何落子?-有驾

一、“造车帝国” 的传承挑战:转型期的权力交接

李书福用 30 余年书写了吉利的扩张史诗:从收购沃尔沃打破外资技术垄断,到入股戴姆勒布局全球产业链,再到孵化极氪、几何等新能源品牌应对行业变革,其 “敢为天下先” 的风格深刻塑造了企业基因。但如今,吉利站在转型十字路口 —— 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智能化竞赛白热化,此时的权力交接不仅要延续战略定力,更需注入新动能。

李书福曾公开表示:“接班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体系。” 这句话透露出吉利的传承逻辑:拒绝 “一人独断”,更倾向于构建兼顾稳定性与创新性的治理架构。

二、接班梯队浮出水面:三层架构的平衡术

吉利的高层布局已显露出清晰的接班轮廓,形成 “家族 + 职业经理人 + 外部智囊” 的三层体系:

家族代表:李星星的 “低调进阶”
作为李书福之子,李星星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吉利深度绑定。早年从基层岗位起步,现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分管摩托车业务与新能源核心布局。近年他在极氪品牌战略会议、全球供应链谈判中频繁亮相,被视为逐步接手集团核心业务的信号。其角色更偏向 “战略锚点”—— 以家族身份稳定股东信心,同时推动新能源等新兴业务落地。

职业经理人:“实干派” 掌控日常运营
以 CEO 淦家阅、极氪 CEO 安聪慧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构成吉利的 “执行中枢”。淦家阅主导集团整体运营,推动 “全面新能源转型” 战略,2025 年上半年极氪品牌销量同比增长 89% 的业绩,印证了其操盘能力;安聪慧则深耕用户型企业模式,将极氪打造成吉利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 “尖刀”。李书福多次强调 “去家族化”,这意味着职业经理人将在未来掌握更多实际决策权。

外部智囊:国际化视野的 “新鲜血液”
吉利近年密集吸纳跨国人才,如前宝马高管负责智能座舱研发,特斯拉前工程师主导电池技术攻关。这些 “外部大脑” 不仅带来技术经验,更在推动吉利与沃尔沃、莲花等全球品牌协同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接班团队注入国际化基因。

三、过渡路径猜想:“渐进式放权” 成首选

业内普遍推测,李书福不会选择 “突然退位”,更可能效仿马云式的 “渐进放权”:

短期(1-2 年):保留董事长头衔,聚焦战略方向(如全球并购、碳中和布局),将研发、营销等具体业务交由淦家阅团队;

中期(3-5 年):退居 “名誉董事长”,通过董事会影响重大决策,李星星与职业经理人形成 “双核心” 架构;

长期:实现 “家族控股 + 职业经理人全权运营”,类似福特、丰田等跨国车企的治理模式。

这一路径的核心考量是 “转型不中断”—— 极氪、几何等品牌正处于市场扩张关键期,新能源研发投入年均超百亿元,稳定的管理层是避免战略摇摆的前提。

四、行业启示:民企传承的 “吉利样本”

吉利的接班计划,折射出中国民企在代际传承中的共性探索:如何平衡 “家族控制权” 与 “企业现代化治理”?李书福的答案似乎是 “用体系替代个人”:

家族成员锚定战略而非掌控细节,避免 “一言堂” 风险;

职业经理人靠业绩说话,打破 “任人唯亲” 的桎梏;

外部人才持续涌入,防止组织僵化。

对于年销量超 300 万辆、海外业务占比达 28% 的吉利而言,这场传承不仅是权力交接,更是一次 “基因重组”—— 既要延续李书福时代的扩张野心,又要适配新能源时代的敏捷与创新。

李书福的谢幕,或许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更强调体系力量的新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