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内饰曝光,媒体或赔1000万,真相令人震惊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热闹的事,说的是理想汽车的一款新车,就是后来大家知道的理想L8,在正式发布之前,内饰的照片被人提前给捅到网上去了。

这本来在新车上市前也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毕竟大家对新车都好奇,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消息流出来。

但这次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据说理想汽车跟提前能接触到这台车的媒体签了一份保密协议,里头写着一个让人咋舌的数字:如果谁提前泄密,可能要赔偿高达一千万元。

理想i8内饰曝光,媒体或赔1000万,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一张照片,或者说几张照片,就可能换来一千万的罚单,这事听起来确实有点像天方夜谭。

咱们普通老百姓可能觉得,不就是几张照片吗,怎么就值这么多钱?

这事儿得从汽车厂家的运作模式说起。

现在的新车发布,早就不是简单地把车开出来给大家看看就完事了。

一个新车型的上市,背后是一整套非常精密的宣传和营销计划。

厂家会花大价钱,请专业的团队来策划,什么时候放出外观的剪影图,什么时候透露一点点技术参数,什么时候让媒体老师们第一次看到实车,什么时候允许发布试驾感受,最后在发布会上,再由老板亲自登台,把最大的悬念,比如价格和最终配置,一口气揭晓。

这整个过程,就像是拍一部悬疑大片,一步一步地吊起大家的胃口,把市场的期待值拉到最高点。

可想而知,如果在这个精心设计的剧本里,有人不按规矩来,提前把最核心的“剧情”,比如内饰这个关键部分,给剧透了,那对厂家的打击有多大。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电影院里屏息凝神地等着看结局,突然有人在旁边大喊一声:“凶手就是他!”那整个观影体验就全毁了。

厂家之前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准备的那些揭幕环节和惊喜,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变成一个笑话。

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厂家就会用具有法律效力的保密协议来约束那些能提前接触到机密信息的人,主要是媒体。

这个协议里的违约金,金额往往设置得非常高,目的就是起到一个强大的震慑作用,让大家不敢轻易越过雷池。

那么,既然有这么严格的协议,照片又是怎么流出来的呢?

理想i8内饰曝光,媒体或赔1000万,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这事就变得有意思了。

理想汽车要想找到泄密的人,其实并不算太难。

因为每一台提供给媒体试驾的测试车,都不是一模一样的。

它们的车身颜色、内饰的配色方案,甚至车上配备的陪同驾驶人员,厂家内部都有详细的记录。

只要把网上流传的照片和自己的记录一对比,看看照片里车子的内饰是哪种颜色搭配,或者不小心拍到了陪驾人员的一角,就很容易锁定这台车是当时分配给了哪一家媒体。

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谁是“内鬼”基本就水落石出了。

不过,事情还有一个可能性。

有网友指出,从照片的背景来看,拍摄地点好像是在一个公共的室外场合,比如停车场或者路边。

这就给事情增加了一个变数:有没有可能是路人拍的?

一个对汽车很感兴趣的路人,偶然看到一台没见过的、盖着伪装布或者干脆没盖伪装的新车停在那,出于好奇和炫耀的心理,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然后发到了车友群或者社交媒体上。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理想汽车那一千万的索赔要求可能就落空了。

因为法律讲究的是契约精神,保密协议是厂家和媒体签的,对双方有约束力。

但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他没有签任何协议,也就没有为理想汽车保守秘密的法律义务。

你总不能去告一个路人,说他看了你的车一眼吧?

理想i8内饰曝光,媒体或赔1000万,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所以,如果是路人偷拍,那理想汽车也只能自认倒霉,这一千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说到这种天价赔偿,很多人可能会怀疑,厂家是不是就是吓唬吓唬人,真会有人赔吗?

答案是,还真有。

就在同一年,另一个国产汽车品牌领克,在它的旗舰车型领克09全球首秀的时候,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当时,国内一个很知名的汽车评测媒体《萝卜报告》,因为工作人员的一个失误,把设置好的定时发布时间搞错了,导致评测视频提前了十几个小时就发了出来。

这一下,把领克官方准备的所有发布会悬念都给破功了。

事后,该媒体的创始人陈震公开道歉,并且实实在在地向领克支付了五百万元的罚金。

这个案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让大家明白了,汽车圈里的保密协议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能让你倾家荡产的。

有了领克这个前车之鉴,理想L8这件事似乎就变得清晰了。

但我们不妨再往深想一层,这里面会不会有更复杂的“套路”呢?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些时候,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就引出了另一种猜测,也就是所谓的“反向营销”或者“合谋炒作”。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理想i8内饰曝光,媒体或赔1000万,真相令人震惊-有驾

比如说,一家车企,为了给自己的新车造势,可能会想出这么一招。

它先和所有媒体都签订一个金额高得吓人的保密协议,比如这次的一千万。

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能成为一个新闻点。

然后,它私下里和某一家关系比较好的媒体沟通好,让对方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不小心”地把一些内饰照片给泄露出去。

照片一流出,厂家就立刻站出来,表现得非常“愤怒”,公开声明要严查到底,并且反复强调那一千万的违约金。

这么一来,会发生什么?

全网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来。

大家讨论的不再仅仅是“这车好不好看”,而是“谁这么倒霉要赔一千万?”“这一千万到底会不会赔?”这样的话题显然比单纯的汽车评测更有传播力,更能出圈,能吸引到很多平时不怎么关心汽车的网友。

于是,新车的知名度和热度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而对于厂家来说,这可能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至于那一千万到底赔没赔,怎么赔的,是真金白银还是用广告资源抵扣,甚至是两家私下里根本就没这回事,那都是他们之间的秘密,外人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而我们这些在网上激烈讨论、积极吃瓜的群众,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人家免费的宣传员,帮着把新车的热度炒了起来。

所以说,看待这类所谓的“泄密”事件,咱们普通人确实需要多一个心眼。

它可能是一次真实的商业事故,暴露出管理上的漏洞;也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大秀,目的就是为了收割流量和关注度。

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这种“地狱级”难度的赛场上,每一个玩家的每一步棋都可能暗藏玄机。

我们作为旁观者,既可以关注事件的进展,看看热闹,但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增强自己的分辨能力,不要轻易被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和情绪化的言论带着跑偏了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