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说起奇瑞,很多人会想到国内道路上那些熟悉的身影:SUV、轿车,还有最近火热的新能源车。可你知道奇瑞的野心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战场”了吗?如今这家企业正在迈向全球舞台,高喊着“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的口号,重新定义着“中国智造”的未来。
10月18日,奇瑞在安徽芜湖召开了一场响亮的大会——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大会现场,尖端技术与未来感扑面而来:首款人形机器人“墨茵”,全球首款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以及备受瞩目的全固态电池模组。这颗电池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这意味着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惊人的1200公里到1300公里。
站在台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讲得实在又直白:“技术的底线就是安全和质量。我们坚决不让不够安全的东西上车。”对于奇瑞而言,安全甚至是一种“不容挑战的信仰”。他们建立了一个包含1.2万个真实事故的全球数据库,形成了100多项超过国标的企业标准。这些标准覆盖电池安全、碰撞测试、以及紧急救援等关键领域,可以说支撑起了奇瑞在技术上的坚实基础。
说到这里,尹同跃突然自嘲道:“熟悉我们奇瑞的朋友都知道,奇瑞喜欢‘吹牛’,但绝不是瞎吹!”会场里顿时笑声一片。而这也让人不禁回忆起曾经奇瑞那些“牛皮”变现实的故事。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产品落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目标,都在时间的答卷里逐一兑现。
这次大会上,奇瑞显然不只是来“晒成绩单”,他们扔出了一个更大的“新目标”:构建全球化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出海,让中国的研发标准与质量水平经得起全球市场的检验。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出海,更像一种战略升级——从“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从“站稳脚跟”到“技术话语权”。
奇瑞的技术积淀可不是吹吹而已。“瑶光战略”,想必你已经听过了。这是奇瑞的创新引擎,驱动品牌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武器。在它的带动下,奇瑞的技术树不断分枝生长。这次大会上揭晓了多项全球领先技术:比如飞鱼底盘、鲲鹏天擎48%热效率发动机,以及彻底将飞行梦想拉回现实的凌霄飞行平台,这些技术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目前业内的标准,让奇瑞有了冲击更高层次竞争市场的底气。
奇瑞能有今天的底气,靠的绝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实打实的市场反馈。他们并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做大,而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截至今年9月底,奇瑞汽车的全球累计用户数已超过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的占比高达543万。单看一些细分市场成就就能发现,像瑞虎5x这样的车型,在欧洲、南美、以及中东地区一直保持着A0级SUV出口冠军的位置。仅仅一个品牌,却能在多个区域市场发光发亮,这背后是奇瑞多年沉淀打磨的实力。
但尹同跃不是冠冕堂皇地颂扬战绩的人,他也毫不为难自己地提到了痛点。你有没有发现,中国品牌车在国外总是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他说,奇瑞的调研发现,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海外投诉有37%是因为技术适配性不足,而29%是因为应急保障差。这些问题,虽然看似是细节上的差距,但叠加起来就是巨大的挑战,会直接影响品牌的信誉度。
这也正是奇瑞如今喊出“不客气”的原因。全球化不是简单地争速度,而是得靠技术的硬实力撑住“门面”。奇瑞立下新愿景:通过技术、文化、管理三大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形成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用更新、更稳定的方法来赢得市场的尊重。
会场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CTO高新华博士登台发言。他讲得很实在:“技术创新不能停留在战术层面,更要从战略上解决‘如何长久赢得全球市场’的问题。”奇瑞希望通过系统性的技术创新,推动品牌持续向上,让“反内卷”成为中国品牌的制胜标记。你一听这话就明白,他们不仅想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要通过自己构建的技术体系与全球规则对接,保证奇瑞的车,不管在欧洲街头,还是非洲沙漠,都能留下品质与安全的口碑。
也许有人会觉得,技术出海太抽象了,那在终端市场能落地吗?奇瑞已经用实绩展示了答案,他们早就完成了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南美的大范围市场布局。2024年的数据预测显示,在这些区域的市场份额,奇瑞不仅领先,更跻身各自品类的标杆位置。这就是为什么尹同跃有底气说:“当前奇瑞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接近50%。”
从这场大会,我们不仅看到了奇瑞的技术底气,也看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在这个品牌的棋盘上,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棋子,它更看中技术与市场的长期稳健融合。你说,这是不是一种不客气的“倔强”?
奇瑞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次“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的喊话,不过是黎明的钟声。中国品牌能否在全球市场上真正呐喊出奇瑞的那份底气与自信,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奇瑞已经用硬实力杀出了一条血路——它不仅背负中国制造的期待,更承载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