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看到一条挺火的建议:成都应该优先把混动汽车纳入限行,这事儿还扯到新能源跑滴滴的车也得被管一管。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混动优先限行这个说法有点大——因为混动车毕竟比传统油车省油,尾气排放也低点儿,理应享受点便利,对吧?但后来细想,又觉得有点道理。
先说说我脑子里的画面。前天去找个修理厂的小哥聊了聊,他气喘吁吁地说:现在成都的路上,混动车跟纯油车一样堵,还有那透漏点电的破事儿,没少让我修。我心想,这哥们说得有点实情,混动的结构复杂,保养费用其实不便宜的,还堵路,这滋味谁受得了?他又补充一句:跑滴滴的新能源车也蛮多,一大早占着道路不说,间断拉客也占道,跟上下班的自家车差不多。这话让我突然想起,有多少网约车其实就是绿牌车,自由得一批,也不好管。
成都的拥堵有多严重?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数据说私家车保有量超过了400万辆,光是早晚高峰,剑南大道和二环高架上,平均车速都低于20公里每小时。各种车型混杂一起,没限行,完全是跟自己玩谁先熄火谁输的游戏。尤其是这些混动车,明明尾气排放比油车低,但体感堵车不输给其它车,成了伪环保的代表。
然后我想到了对比。北京最近就新规了,对混动车和蓝牌车一视同仁,每周限行一天。相比成都这种新能源优待的情况,明显更公平一些。只成都的情况复杂点,网约车泛滥成灾可不是吹的,几十万辆在路上跑,白天也不少闲散车辆,尤其集中在高峰期,无形中占用道路资源。难道网约车不是上班吗?为什么能享受绿牌特权?更讽刺的是,有些跑滴滴的新能源车开得比普通私家车还肆无忌惮。
说到限行,我得小纠正一下之前我只限混动的想法。从供应链角度看,混动和增程在厂商口中是绿色替代,但别忘了他们排气管口径往往比纯油车还粗,排放多的真实数据,外面很难看到,官方没必要透露那么详细。我估摸着,真要算排放量,混动+增程应得限制的确不少,纯电动车才是真正零排放。所以,限行策略理应更加精准:混动、增程和油车一起限才合理。否则就是贴金了。
这让我突然想到一个小跑题——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标签车企和用户?比如混动就是环保,其实这标签下隐藏的是真实复杂度。就好比你看一锅菜,只看颜色,没看里面的油盐酱醋用量,结论就难免偏差。
再说细节,我朋友是个跑滴滴的司机,他跟我吐槽:每天早上我那些新能源哥们儿,一开车都摇头,有时限行,还得找借口换车开,挺麻烦的。他的话让我觉得,新能源车主的痛点也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都想有比较合理的出行便利,不能所有新能源车都无条件通行。
我自己算了个粗糙账。假设每辆网约新能源车一天跑150公里,电费成本3元/百公里,一天就是4.5元;燃油车要跑同样距离,油费估计是12元左右。看似新能源省成本,但数量那么多,路面占用多,实际拥堵成本怎么分配,这才是重点。说白了,新能源车牌照优势不能无限放大变成塞车特权。
成都的限行政策到底怎么配?我觉得,不能单单盯着新能源就收紧,得综合考虑网约车的数量和实际路况。尤其是新能源网约车,它们的高免费的绿牌福利,实际上被一些人拿来躺赢,这公平吗?我还没细想过,是否能出台像外卖骑手那样的分时段限行方案——让工作高峰的网约车少占道路资源,也给纯电私家车更多自由。
问题来了,你们觉得,新能源车和混动车之间,究竟该怎么拆分限行?混动车到底是绿色辅助,还是真的和油车一样需要严格管制?这些跑滴滴的新能源车,是不是也应该被纳入一视同仁的规则里?有点绕,但这东西不光是技术指标,还是生活惯的变迁啊,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