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款大众Tiguan刚刚亮相的时候,有一个数据在业内传得特别凶:大众这几年在燃油车上的研发投入,居然还在大幅增长。根据公开信息,仅在途观这一代车型的研发和生产上,整个项目支出就超过了20亿美元。20亿!别看现在动不动就是“亿”这个字眼,大众拿这么多钱砸在一款已经很成熟的燃油车上,确实让不少人觉得脑袋有点转不过来。
毕竟,这些年新能源车高歌猛进,大众自己不也在搞ID系列和PHEV(插电式混动)嘛。更别提那些新势力车企,研发投入几乎全押在电动车上。大家好像都默认,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红利已经快到头了,那这钱花得值吗?很多人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大众,这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了?
我们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个数据,确实看起来有点吓人,但拆开讲,它可能没那么简单。大众这20亿,是“烧掉”了,还是“投资”了?它背后的逻辑,能不能跑得通?
一、20亿,真的离谱吗?
先看看这个数字本身。2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放在行业里确实不低,但是也得看你对标谁。比如丰田,去年在研发上的总投入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还是砸在燃油车型上的。就算转型新能源喊得再响,丰田依然在传统技术上花大价钱。再看看大众自己,它的整体研发预算每年都在150亿欧元以上,20亿美元占比也就10%多一点。
所以,这个规模其实还算正常,至少不是“孤注一掷”。更重要的是,燃油车虽然被唱衰,但它真的就不赚钱了吗?我们接着往下捋。
二、燃油车市场,真的要没了吗?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最近几年,全球紧凑型SUV市场的销量虽然增速放缓,但绝对量依然巨大。在美国,像途观这种级别的SUV,年销量动辄几百万台,而且利润率还不低。尤其是大众途观这种“全球车”,它一个平台可以服务多个市场,北美、欧洲、亚洲,甚至南美,哪哪都能跑。你会发现,燃油车虽然有点“夕阳产业”的味儿,但它的盘子大到你没法轻视。
再细看大众的账面表现,2022年它的燃油车型依然占了全球销量的70%以上。这意味着,新能源车虽然风头很盛,但燃油车依然是大众的“现金牛”。更别提,燃油车的利润率一向比新能源车高得多。从成本结构上看,大众在燃油车上的研发效率很高,很多零部件都能复用,这比搞新能源车要省心多了。
所以,与其说大众在“烧钱”,不如说它在巩固传统优势。新能源车确实是未来,但未来总得靠现在来撑吧?
三、大众在“乱花钱”吗?
然后我们回到途观本身。这次的升级改款,说实话,确实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小改款”,更像一个“全新换代”。无论是车身尺寸、轴距,还是内饰、配置,几乎可以说是推倒重来。从新增的贯穿式灯条到12.9英寸的中控屏,再到DCC Pro自适应悬架,这些东西可不是简单的“拉皮手术”能解决的。每一项功能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不小的技术投入。
为什么要这么“大动干戈”?其实还是市场竞争逼的。看看途观的竞争对手,丰田RAV4、本田CR-V,甚至是福特Escape,哪一个不是“卷”得要命?CR-V的混动版已经成了标配;RAV4的安全配置拉满,甚至在外观设计上都学会了讨好年轻人。大众不可能坐等自己的销量被蚕食,所以它只能通过产品力的提升去刺激消费者,去争夺那些在“油车”和“电车”之间犹豫的用户。
再说得直白些,这次的研发投入,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为了把途观从一个“中规中矩”的家用车,打造成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全球旗舰车型”。它不仅要在传统燃油车市场里站稳脚跟,还得为新能源的转型争取时间。这是一场豪赌吗?算不上。它更像是大众的一步“防守反击”。
四、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差别
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其他玩家。像特斯拉、小鹏、蔚来这种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比例确实高得吓人。2022年,蔚来的研发费用率超过20%,几乎接近净营收的五分之一。这样的支出显然是“用未来赌现在”。但也正因为新能源车企的产品线还不稳定,它们不得不不断加码创新,才能维持市场热度。
反过来看传统车企,比如大众、丰田,他们的研发更多是“有的放矢”。燃油车依然是利润来源,新能源则是战略方向,两条腿走路,虽然看着不够激进,但胜在稳扎稳打。所以大众的这20亿,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在新能源扑街前的“保底保险”。
五、看着吓人,其实有章法
最后,我们把这事捋一遍。大众在燃油车型上砸钱,听起来像是“逆潮流而行”,但其实是一次风险对冲。在新能源车市场逐渐成熟之前,燃油车还是它的“基本盘”。与其说大众在“烧钱”,不如说它在“稳固现金流”。这笔钱花得值不值,还得看途观的销量和市场反馈。
汽车行业一直是个“慢热”的行业。产品研发周期长,市场变化也没那么快。所以,表面上看着吓人的数据,往往背后都有一套合理的逻辑。关键不是它“敢不敢花”,而是花了之后,能不能跑通。
所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大手笔”投入,不妨多问问,这到底是“冒险”,还是“下一步的铺垫”?未来的大局,往往藏在这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数据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