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单周1.6万销量创新高

零跑单周1.6万销量创新高的情况、原因、影响与启示

‌一、销量创新高的情况‌

2025年9月最后一周,零跑汽车单周销量达1.6万辆,环比增长24%,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不仅延续了其自2025年3月以来连续6个月稳居新势力月销榜首的态势,更使其有望蝉联新势力销冠。结合此前数据,零跑8月全系交付量达5.71万辆,同比增长88.3%;1-8月累计销量32.9万辆,同比增长136.4%,出口量达3.09万辆,位居新势力榜首。此外,零跑第100万台整车于9月25日下线,从50万到100万仅用343天,刷新中国新势力车企百万量产纪录。

‌二、销量创新高的原因‌

  1. 全域自研战略下的技术普惠
    零跑坚持“全域自研”,自研零部件占比超65%,覆盖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例如:

  • “盘古”电驱平台‌:集成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体积减少30%,成本下降20%,整车成本较竞品低15%-20%。

  • 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15%,车身扭转刚度达39800N·m/deg,续航与安全性同步提升。

  • 激光雷达下放‌:将高端配置如激光雷达、8295芯片等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如B10),实现“技术平权”。

  • 精准的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

    • C系列‌:C10凭借全域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等越级配置进入14万级市场,占总销量30%;C11累计销量超27万辆。

    • B系列‌:B10上市次月交付即破万,B01上市37天累计交付超1万辆。

    • 价格区间覆盖‌:聚焦10-20万元主流市场,覆盖纯电与增程两种动力形式,满足家庭用户刚需。

    • 爆款车型打造‌:

    • 增程式布局‌:2023年3月起C系列布局增程车型,缓解续航焦虑,打破理想在增程市场的垄断。

  • 成本控制与规模效应

    • 垂直整合‌:通过自研自产核心零部件,成本较竞品低15%-20%,形成“技术降本→价格下探→销量增长→规模效应→研发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 零部件通用化‌:C系列车型零部件通用化率达80%,开发第二款车新增成本仅20%-30%。

  • 用户需求洞察与口碑积累

    • 用户共创‌:如C11棕色内饰由用户提议成为经典配置。

    • OTA升级:自研架构支持老车型持续升级,增强用户粘性。

    • 服务增值‌:辅助驾驶全面免费,推动新车主转化与老车主留存。

    零跑单周1.6万销量创新高-有驾

    三、销量创新高的影响

    1. 行业格局重塑

    • 头部效应凸显‌:零跑与小米的单周销量已接近中游品牌的3倍,中游品牌若无法突破,可能面临边缘化风险。

    • 尾部品牌生存危机‌:智界、享界、尊界、仰望等品牌周销量不足千辆,市场存在感极低。

  • 财务表现改善

    • 盈利突破‌:2025年上半年营收242.5亿元,净利润0.3亿元,毛利率从1.1%跃升至14.1%,实现半年度盈利。

    • 现金流优化‌:销售费用率从2024年的10.8%降至6.7%,资金利用效率提升。

  • 全球化加速

    • 出口领先‌:1-8月累计出口3.09万辆,位居新势力榜首。

    • 本地化生产‌:计划2026年底前在欧洲建立本土化生产基地,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销量创新高的启示‌

    1. 技术自研是核心壁垒
      零跑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技术领先与成本控制,形成“技术-成本-销量”的闭环。这表明,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核心技术自主化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2. 性价比与用户需求并重
      零跑以“高配低价”策略切入主流市场,同时通过用户共创、OTA升级等提升体验,证明“技术普惠”与“用户洞察”缺一不可。

    3. 全球化布局需前瞻性
      零跑借助与Stellantis的合作快速完成海外门店建设,并计划本地化生产,为其他车企提供了“技术输出+本地运营”的全球化范本。

    4. 长期主义优于短期博弈
      在行业价格战中,零跑通过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实现盈利,验证了“技术积累+用户运营”的长期价值,而非单纯依赖价格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