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铁不坐非挤绿皮车,别再说为了省钱,这笔账多数人算错了

你跟我说,宁愿在火车上晃荡19个小时,也不想坐6个小时的高铁,我都觉得你是不是疯了。这年头,时间不就是钱吗?但你要是觉得这只是为了省那几百块钱,那格局就小了,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

京沪线上,高铁二等座冲到了550块以上,而那趟慢悠悠的1461次,硬座只要156块。差价三百九,确实不少,可真不是所有人就图这个。想想看,那些光鲜亮丽的高铁站,哪个不是建在城市的犄角旮旯里?你下了车,还得挤一个小时的地铁或者公交,几十块钱没了,人也折腾得够呛。老火车站就不一样了,它就杵在市中心,一出站,扑面而来的是菜市场的人间烟火气,公交站就在门口,抬腿就上。这么一算,省下的哪只是钱,更是那份折腾的心力。

有高铁不坐非挤绿皮车,别再说为了省钱,这笔账多数人算错了-有驾

很多人不懂,慢,有时候才是真正的快。

在云南,有趟5652次列grafía,铁路部门干脆把车厢里的座椅拆了,好让老乡们能多放几个菜筐。村民们每天就靠这趟车,把山里的新鲜货运出去,一趟下来,就能多挣几百块。这哪是火车,这简直就是个流动的集市,是全村人的希望。贵州水红铁路沿线的蔗农更有体会,以前甘蔗种出来卖不掉,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现在呢?慢火车哐当哐当开过来,甘蔗从以前的两毛一斤,涨到了一块五,甚至两块。这火车拉走的不是甘蔗,是日子。

高铁有它的标准和骄傲,系统里的一切都得按规矩来,超载一个都别想。但在现实里,哪有那么多规矩。还记得2009年春运,那趟1461次列车,临时把卧铺全改成了硬座,一节车厢里硬是塞进去了四千多号人。那种场景,是标准化的系统无法想象的,可就是这种土办法,才解决了燃眉之急,让那些漂泊在外的人,能在除夕夜前赶回家。

有高铁不坐非挤绿皮车,别再说为了省钱,这笔账多数人算错了-有驾

高铁车厢里总是很安静,每个人都低头看着自己的那块小屏幕,连交谈都得压着嗓子,生怕打扰了别人。绿皮车厢里可不是这样。坐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身边的人从陌生到熟悉,聊着聊着就成了朋友。新疆的7556次列车,当地人亲切地叫它移动巴扎,你带的馕,我带的干果,互相换着吃,顺便聊聊家里的牛羊。山东那趟7053次,更是串起了沿途十几个乡村集市,很多人上车都不是为了赶路,就是为了去赶个集,见见老熟人,唠上几句。

对于很多七零后八零后来说,绿小皮车这个词,本身就代表了一段回不去的青春。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单调声响,小贩推着车叫卖的啤酒饮料矿泉水,混合着泡面的香气,这种感觉,听起来就让人心里觉得踏实。那不仅仅是一段旅程,更是记忆的容器。

有高铁不坐非挤绿皮车,别再说为了省钱,这笔账多数人算错了-有驾

也别总以为慢车就代表着破旧。现在黑龙江那边跑的绿皮车,早都装上了空调,告别了烧煤取暖的时代,一年下来光碳排放就减少了180吨。车厢里加了充电口,卫生间也改得更人性化了,老年人用起来也方便。铁路部门从来就没想过要淘汰它们,反倒是一直在默默地维护和升级。这不是退步,这是一种清醒的选择。让高铁去追求速度,而慢车,负责稳稳地托住那些被时代快车甩下的人。

在欧美很多国家,这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慢火车早就消失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东西效率太低,不符合经济规律。但中国选择一直保留着它们。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行,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知道,有些人需要它。当所有东西都可以被衡量、被替代的时候,还愿意保留一些看似低效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贴。

我曾经坐过一次绿皮火车,从湖南到贵州,十几个小时的路程。邻座的老大爷带了一大罐自家做的腌菜,一路上热情地跟周围的人分享,下车前还非要塞一小包给我。那种人和人之间质朴的温暖,在高效率的高铁上,恐怕很难再遇到了。

有高铁不坐非挤绿皮车,别再说为了省钱,这笔账多数人算错了-有驾

不是说高铁不好,它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速度和进步。只是有些东西,不应该被时代完全抛弃。哪怕它走得慢,哪怕它看起来旧,只要还有人需要它,它就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有高铁不坐非挤绿皮车,别再说为了省钱,这笔账多数人算错了-有驾

所以下次再看到有人选择慢火车,别急着下判断。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趟慢车,正载着他们的生活和梦想,开往下一个春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